进入新时代,徽州文化在保护与发展中焕发新生,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实践成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亮点纷呈。

徽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其制作工艺复杂,包括炼烟、制墨、晾墨、打磨、描金等10余道工序。如今,不少徽墨手艺人依然坚守着古法制墨工序。图为2024年12月3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胡开文墨厂,制墨手艺人在晾墨。 新华社发 施亚磊/摄
整体性保护推进文脉赓续传承。启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制定实施《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将文化保护与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相结合。让“遗产活在当下”,徽州堨坝—婺源石堨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既保护了古代水利设施,又继续发挥灌溉功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徽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安徽歙县梯地茶园系统等至今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徽菜烹饪技艺、徽笔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等一大批传统技艺不仅一直传承,还在新时代获得了蓬勃发展;徽州鱼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转化为文创产品,形成新兴产业链。
文旅融合推动文化资源转化利用。徽州人文和乡村旅游已经或正在成为徽州文化圈各市、县的支柱产业。以黄山市为例,徽州乡村人文休闲旅游的门票总人数,在1990年时不到黄山风景区的十分之一,至2015年已达到1200多万人次,4倍于黄山风景区;2024年全市游客接待量达到9222.9万人次。推动文旅融合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作基础。徽州人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宗族来说,要将之写进族规家法;作为乡村社会来说,各地都立有“禁碑”,违禁处罚的条款多为“罚戏”一台。新时代,徽州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今天的黄山市,森林覆盖率82.9%,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8%,地表水优良率100%,为徽州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了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
“讲好中国故事”拓展国际传播。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缩影和标本,是中国故事最鲜活的载体之一。近年来,安徽树立全球化视野,举办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徽学学术大会等系列主题活动,推动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民间对外交流。黄山市多次举办重大外交活动,成为全球瞩目的“国际会客厅”,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世界展示徽州文化风采。黄山市已建立国际传播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徽州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千年徽州,传承优秀文化;百年徽学,继承时代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安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推陈出新、向新而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探索宣、文、艺、旅、影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和新平台,努力推进徽州文化传承发展各项工作破壁出圈、登顶出彩、改革出新、项目出效,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更多内容,详见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文章《徽州文化:千年传承与时代新命》
(策划:魏天舒 唐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