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时节,冬意愈浓,“供热”牵动万户千家。
你家暖气来自哪儿?山东多地的答案太硬核:核能“零碳供热”和工业余热“变废为宝”。地上,一台台燃煤锅炉逐步关停;地下,一股股“绿色暖流”悄然涌动。供暖、减碳、节煤,如何一箭三雕?让我们来看看吧。

核能供暖:山东三城已解锁,青岛明年“入群”
11月15日,“暖核一号”(荣成)核能供热项目正式投入运行。这意味着,威海荣成成为继烟台海阳、威海乳山之后,山东第三个涌起“零碳暖流”的城市。值得期待的是,2026年青岛有望“入群”!作为我国首个核能商用供热工程,“暖核一号”过去6年已为海阳、乳山供热1432万吉焦,减排二氧化碳236万吨,相当于少烧129万吨煤。

“聊热入济”:超百公里送暖,堪比热力“南水北调”
聊城信发集团信源电厂的工业余热,过去直接排空,如今通过110公里“超级管道”直送济南,成为我国目前管线最长、管径最大的长输供热项目。当前北线已贯通,全线投用后供热范围可覆盖济南四分之一城区(约1亿㎡),还能关停54台燃煤锅炉,每年减排二氧化碳356.4万吨。

“莱热入泰”:跨市组CP,暖流秒变“区域热恋”
从济南市莱芜区到泰安市,两条DN1400高温水管线让华电莱城电厂的工业余热“跨市送暖”。今年12月初,泰安东部新城500万至1000万㎡供热面积将迎来“莱芜暖流”。由此,泰安每年能节约42.6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106万吨,相当于为泰山种下74.2万亩固碳乔木,"五岳之首"头顶的蓝天会更加澄澈。

省会经济圈“济泰一体化”,让城市呼吸的空气更清新。
未来趋势:选温度、选热源,取暖像点外卖
工业余热+核能+区域协同,山东实现“一网多源”,正在构建供热新格局。专家预测:“未来冬天取暖,可能像点外卖一样——选温度、选热源,绿色还包邮!”

当暖气片里的热力开始“跨市旅游”,当核电站变身“超级暖宝宝”,齐鲁大地的冬天不再只是银装素裹寒气袭人,还有绿意盎然暖流奔涌。
温暖与低碳同行,才是真正的“高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