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清晨,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玻璃窗,洒在整齐排列的样品柜上。身穿白大褂的刘娟正和同事们一起忙碌于当季蔬果的农残检测。采样、添加标准品、加提取液、上机、分析数据……这套严谨的流程,她日复一日地重复,守护着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作为贵阳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开阳县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娟的履职阵地远不止于方寸实验室。从检测台到田间地头,从撰写检测报告到提交人大代表建议,她将技术人员的严谨与人大代表的担当融为一体。“要立足本职、深入一线,把群众最迫切、最真实的诉求精准传递上去。”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舌尖安全的“守护者”
“有的检测仪器全中心仅有一台,价格昂贵且依赖进口,每一次上手都小心翼翼,生怕影响后续检测。”回顾初接触检测设备时的情景,刘娟坦言压力不小。她大学主修农产品质量安全,但毕业后长期从事行政与产业工作,专业技术有所生疏。2021年调任检测中心后,她把自己“泡”在实验室,白天向老同志请教,晚上研读专业书籍,短短一个月就重新掌握了理论知识体系。
2022年,是她履职市人大代表的第一年,也是职业生涯中挑战最大的一年。市级下达的定量检测任务突破1000个,而她和丈夫同时被抽调到抗疫一线。白天在社区支援核酸检测,晚上返回实验室继续完成农产品检测任务。“那段日子,工作量是平时的两倍以上,常常忙到深夜。”刘娟回忆。在团队共同努力下,最终保质保量完成了所有检测任务,守住了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防线。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刘娟深知数据准确的重要性。她常年深入田间地头和生产基地,抽样检测蔬菜、水果、畜禽产品等,年均完成抽检1000余样品次。在她的推动下,开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顺利完成资质认定扩项,新增检测项目30项,分类检测指标达100余项,覆盖蔬菜、水果、肉类、生鲜乳、鸡蛋、水产品等多个品类,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民声民意的“传声筒”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刘娟不仅这样说,更这样做。自当选市人大代表以来,她始终将收集民意、反映民声作为履职重点。
通过“院坝会”“田埂会”等形式,刘娟深入群众听取意见,结合专业领域先后提出《关于促进开阳县富硒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快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建议》《关于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分拣交易中心的建议》《关于将特色农业保险(果树)纳入政策性保险的建议》等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议案。
她的建议不仅指出问题,更给出具体解决方案。在推动富硒产业发展方面,她建议筹建省级富硒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善标准体系,推动硒与农产品加工深度融合;在保障农民利益方面,她呼吁将果树保险纳入政策性保险,减轻果农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这些建议凝聚着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入思考,也体现了一名基层代表的责任担当。“人大代表不只是开开会、举举手,更要把群众最迫切、最真实的诉求反映出来。”她说。
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刘娟不仅是人大代表,更是农业战线上的技术骨干。她深知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支撑和产业升级。
在推动开阳县富硒产业发展中,她提出应加快富硒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硒营养强化技术应用,选育优质功能农业品种,推进茶多酚、硒蛋白等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开阳99.91%的土壤富含硒元素,这是我们的天然优势,必须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她介绍。
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方面,她建议加大资金支持,推动建设年处理30万吨的冷链分拣交易中心,解决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刘娟还持续关注农村饮水安全、住房保障、农田水利设施等民生问题。在《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中,她反映部分农村供水设施存在管护不到位、资金短缺等问题,呼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刘娟说:“今后我将继续立足本职,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技术岗位到代表履职,刘娟用专业与责任搭建起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最自豪的不是提了多少建议,而是看到这些建议真正推动了问题的解决,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她的话语中充满坚定与温暖。
记者 李佳旭/文 周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