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特区政府消防处28日凌晨发布的消息,目前大埔宏福苑火灾已造成94人遇难。现场已完成灭火程序,后续将全力救援,搜索所有房屋确保无被困人员。
针对本次大火,香港理工大邀请了国际知名火灾安全及消防工程专家、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副教授黄鑫炎教授对起因和救援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的科学防灾提出建议。

黄鑫炎分析本次火灾。图/香港理工大学
黄鑫炎称,本次多栋高层建筑同时燃烧,对于全世界的消防专家来说都是前所未见。
他分析火灾如此严峻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建筑外面有大量的可燃材料,如竹制的脚手架、贴在建筑外墙的发泡胶、塑料网等。当楼外面出现了大量可燃材料,火就会顺着可燃材料一路往上烧。
另一个原因是“烟囱效应”。宏福苑楼体呈现十字形,存在用于采光和通风的天井结构。但如果天井位置起火,会在狭小垂直空间中快速形成“烟囱效应”,火苗会快速从低层蹿升至高层。
他称,从现场视频来看,消防救援非常及时,火势很小时,救援人员已抵达现场并进入大楼。但当火势失控后,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技术可以将高层建筑的火扑灭,“尤其是建筑外墙已经完全燃烧上百米的范围,因此更多的方式是救援”。
这种情况下,消防员需要进入室内,挨家挨户排查是否有人需要救助,而这个过程非常耗时,断电和毒烟会给救援带来很大困难。此外,当救援人员向上搜救时,还有大量人员在往下疏散。“我相信消防已经尽到最大努力,但现场确实太过恶劣。”
黄鑫炎对未来的科学防灾提出建议。他认为,将可燃的脚手架和材料装到建筑外墙本身是巨大的火灾风险,如果使用钢制脚手架,可以从源头上避免垂直方向的火势蔓延。
另一方面是智慧消防系统的使用。本次火灾中,房屋被塑料网围住,消防员抵达现场很难判断火从哪里点燃、如何蔓延。若建筑内部有传感器,甚至在未来做出智慧数字孪生系统,便可以告诉消防员火在什么位置,能通过AI预测火可能会蔓延到什么地方、预测周边楼被点燃的风险。
“未来很多国内外的旧楼需要翻新,这中间存在很多火灾隐患,需要新的技术和人才来解决问题。”他说。
据香港消防处11月28日凌晨发布救援工作最新消息,当天凌晨已完成灭火程序,后续将全力救援,将搜索所有房屋确保无其他被困人员。
九派新闻记者 杨冰钰
编辑 王佳箐 肖洁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