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生于1906年。他的父亲载沣是光绪帝的同父异母兄弟,母亲瓜尔佳氏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宠臣荣禄的女儿。照片中是三岁时的溥仪。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决定立溥仪为帝继承大统。次日,慈禧太后也去世了。同年12月2日,年幼的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太后和载沣摄政。次年,年号改为宣统。图中是青年时期的溥仪。

1911年,溥仪才做了三年的皇帝,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京城后,清朝政府陷入慌乱。1912年,隆裕太后接受了《清室优待条件》,并发布了《退位诏书》,宣告大清帝国的灭亡。《清室优待条件》中规定,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以外国君主的礼仪待其,同时支付清帝每年400万两的生活费,且清帝可暂时居住在宫禁内。这个协议史称逊清小朝廷。照片中的青年溥仪依然保持着帝王的气质,坐姿庄重。

尽管清朝灭亡后,溥仪仍在紫禁城内生活,并继续发布上谕,仍以宣统年号纪年。宫内的许多机构仍在运作,如内务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宫廷中的大臣们依旧会向他行跪拜礼,溥仪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完全消失,紫禁城一度成为国中之国。照片中是溥仪与婉容在玩相机,显示了当时生活的一面。

溥仪对摄影有浓厚的兴趣,他拍摄了大量的生活照片。这张照片是在溥仪出宫后,他和朋友在天津郊游时拍的,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一瞬间。

1922年,16岁的婉容因其美丽的容貌和卓越的才艺,成为了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并在贵族中小有名气。同年,她被选入宫中,与溥仪结婚。

照片中展示的是婉容居住的储秀宫浴室。浴室内装饰精美,有一只雕花的八方罩,里面摆放着一只浴缸和洗脸盆,这是婉容日常洗浴的地方。

1917年,安徽督军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试图复辟溥仪,发动了短暂的12日复辟。张勋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并兼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照片中是溥仪在复辟期间,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

这张照片拍摄于北洋水师创办时期,醇亲王奕譞与李鸿章一同巡查北洋海防,并在旅顺口留下了这组珍贵的官员影像。

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的神武门上挂上了故宫博物院四个字。从此,紫禁城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公众可以参观的场所。这个名称的改变意味着故宫不再仅仅是皇宫,而是变成了一个博物馆,普通民众也可以走进这座曾经神秘的皇家宫殿。

1933年1月,日军攻占了山海关,北平陷入危机。故宫博物院的理事会紧急决定将部分馆藏古物迁移以避免敌人破坏。照片记录了第三批古物迁移时,木箱装车的实况。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交泰殿东侧阶下,当时这里有一排他坦(即值班人员的房屋),生活气息浓厚。乾清宫的东西三间后檐下曾有矮墙,和现在的格局不同。

溥仪离开紫禁城后,先住进了父亲载沣的醇王府,之后又住在天津的张园和静园。照片中是溥仪和婉容与外国友人会面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