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打开一罐饮料、啤酒、罐头时,很少有人会思考手中轻巧的铝罐在结束使命后将开启怎样的“第二人生”。废旧铝罐会被回收,但绝大多数并非“重生”为新的食品罐,而是被降级制成门窗等,从此与食品包装无缘。这一资源浪费与高碳排放的困境,如今将迎来破局。
记者注意到,我国首个《食品接触用铝质金属容器保级再生利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目前已经结束征求意见,进入审查阶段。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罐头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仇凯指出,该标准的核心目标是为食品铝罐建立一条从“回收—再生—再利用”的封闭循环通路,让废弃的食品铝罐,经过规范处理,能再次作为食品级原料,回归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破解“降级使用”困局
标准定义“罐到罐”的绿色循环
铝产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但也是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每生产1吨电解铝,约需消耗200吉焦能量,排放15吨二氧化碳。而相比之下,我国保级再生铝的能耗和碳排放分别仅为原生铝的1%和11.3%。这意味着,每多利用一吨再生铝,都是对能源和碳排放的巨大节约。
“我国废旧铝质易拉罐的回收再利用率高达99%,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仇凯介绍,“但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一年前,保级再生利用率几乎为零。目前,在政策和标准推动下,食品品牌方在逐步使用含再生铝的金属容器。”
保级再生是指对废弃产品进行处理,使之能作为与原产品用途一致的产品原料重新利用的过程。记者注意到,该标准规定了食品接触用保级再生铝原料回收要求、再生铝液/锭制造要求、再生铝合金薄板产品要求、再生铝质金属容器产品要求,适用于罐头食品、饮料、啤酒、固体食品等预包装食品用铝质金属容器(不含气雾罐)的回收及保级再生利用。
仇凯进一步解释说,铝质金属容器罐(瓶)身为3104牌号铝合金,罐盖为5系铝合金,都属于优质铝合金材料,保级再生利用是其最高效、最有价值的再生利用方式。然而,由于长期缺乏针对食品接触级再生的技术规范,这些铝罐大多被降级制成压铸铝锭等,使用到非食品接触领域,价值大幅降低。反观国际,美国此类材料的保级再生率已达约93%。《技术规范》首次在国家标准层面明确了“保级再生”的定义与路径,引导企业开展再生料溯源管理和标识工作,对推动金属循环和节能减排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精细分类与全程追溯
打消消费者对“再生”的疑虑
“饮料瓶我一般都丢到可回收垃圾里,也知道铝罐能回收,但用废旧铝罐再做成新的食品包装,总觉得不放心。”在北京市丰台区首航超市购买饮料的李女士坦言,“如果市场上真有这样的产品,除非有明确标识证明它经过严格处理,否则我可能不会主动选择再生铝罐。”
这种疑虑并非个例。近日,记者在多个小区的垃圾回收点和超市对十余名消费者进行了采访,大家都对“再生铝食品罐”的安全性存疑。
对于消费者最关心的“用废罐做新罐是否安全”的问题,仇凯秘书长表示,标准为“保级再生”设置了严密防线,确保再生铝质容器的安全与品质。根据是否被消费,将保级再生铝原料分为白铝、彩铝和消费后铝质金属容器,确保来源清晰,并提出了对保级再生铝原料回收企业、回收过程及质量证明书的要求。
“回收料需经过分拣除杂、脱漆、熔炼、精炼等多道工序。实验证明,经规范处理后,再生铝材中的金属元素迁移水平可以满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GB 4806.9-2023)的要求。”仇凯说,《技术规范》规定再生铝质金属容器用涂料不宜使用熔点高于700℃的无机填料,为食品接触增加一道安全屏障。再生铝质金属容器制造企业和食品企业应该对产品开展相容性评价测试,确保产品满足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提高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技术规范》这一标准不仅关乎技术,更将直接触动消费端。未来消费者在选购饮料、啤酒、罐头时,将有机会通过手中的产品,直接参与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
文|记者 闫利
来源:消费日报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