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植物眼
竹架与钢构:脚手架的“双城记”
“竹材是无可替代的建材”——香港棚业商会在各类公开场合的这一宣言,看似是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实则成为行业垄断的“话术盾牌”。长期以来,以港九搭棚同敬工會、竹棚業香港聯會为核心的行业组织,形成了从竹材采购、工人培训到项目承接的完整利益链条。有业内匿名人士透露,香港市场的篙竹采购长期被少数商家把控,价格比东南亚产地高出近一倍,而这些商家与行业协会存在深度利益绑定。何子奇的研究虽显示竹材具备一定力学优势,但同时也指出,经过防腐处理的轻型钢管在同等承重条件下,综合成本已与竹材持平,可这一结论却被行业协会刻意淡化。港九搭棚同敬工會更是将“竹架技艺传承”与工人就业捆绑,对外宣称“推广金属架将导致数万搭棚工人失业”,实则是担心标准化的金属架会打破其“师徒传承”的用工垄断——这种传承模式下,工会掌握着工人的从业资格审核权,新人入行必须依附现有利益网络。#香港起火大楼已无大面积明火##上微博涨知识#
香港老城区的施工场景,常被行业协会包装成“竹架不可替代”的理由,但背后是垄断势力对创新的刻意排斥。竹棚業香港聯會每年都会发布“竹架适配性报告”,片面强调金属架在窄巷运输中的不便,却对可拆解式轻型钢管架的技术进展视而不见。香港建造業分包商聯會中,涉足竹棚业务的会员企业占比超七成,这些企业通过联合抬价、划分施工区域等方式维持垄断地位。有数据显示,香港竹脚手架的报价常年比周边地区同类项目高出40%,而当有开发商尝试引入新加坡的铝合金脚手架时,却遭到港九搭棚同敬工會以“安全标准不符”为由的集体抵制,最终因工人拒绝施工而被迫放弃。所谓“竹架贴合异形建筑”的优势,早已被模块化金属架的技术突破所覆盖,但行业协会仍通过游说政府部门,在脚手架标准制定中保留对竹材的倾向性条款,将“传统”转化为制度性的垄断壁垒。
“安全的关键在管理”——香港竹棚业持续发展关注组的这句回应,更像是对自身创新惰性的辩解。表面上看,香港有完善的竹棚监管体系,但这些标准的制定者大多来自行业内部,天然倾向于维护现有模式。劳工处要求的120小时专业培训,内容几乎全是竹架搭建技巧,对金属架、智能监测设备等新技术的培训占比不足5%,而培训资格仅授予少数与行业协会挂钩的机构。香港建造业分包商联会公布的“竹棚事故率与金属架持平”的数据,存在明显的数据筛选——其统计的金属架事故包含了大量老旧钢管架,却刻意避开了新型盘扣式钢管架的安全表现。更值得警惕的是,当有高校团队提出竹材与金属结合的混合脚手架方案时,不仅未获得行业协会的支持,反而被质疑“破坏传统”,这种将行业利益置于技术进步之上的做法,使得竹脚手架行业陷入“越垄断越守旧,越守旧越依赖垄断”的恶性循环。
香港中小型棚業協進會宣称的“竹架成本优势”,实则是垄断下的利益分配游戏。竹材的循环使用次数被刻意夸大,实际因防腐处理不到位,多数竹架使用2次后就需报废,而报废竹材的回收权仍由行业关联企业掌控。所谓“竹架导热性好”的人文关怀说辞,更掩盖了行业对工人技能提升的压制——长期从事竹架搭建的工人,因技能单一难以转向技术含量更高的金属架施工,只能依附于垄断体系。尽管竹棚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行业协会并未将保护转化为创新动力,反而将其作为拒绝技术升级的“挡箭牌”。香港竹棚业的现状表明,当一个行业的利益链条与传统符号深度绑定,形成排他性的垄断格局时,“守旧”就不再是无奈选择,而是维护既得利益的主动行为,这种局面不仅推高了建筑成本,更阻碍了整个建造业的技术进步。
内地脚手架的发展始终围绕“规模化、标准化”展开。董海天在高层建筑施工研究中指出,大陆建筑业以大型项目为主,超高层建筑占比达全球60%,这就要求脚手架具备更强的承载能力——盘扣式钢管脚手架的承载强度是竹架的3倍,且高度可达200米以上,完全适配摩天大楼施工需求。
政策导向加速了竹架的退出。2010年后,大陆陆续出台《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等标准,明确要求高层建筑、市政工程禁用竹脚手架。核心原因在于大陆施工场景的复杂性:北方零下20℃的低温会导致竹材脆裂,南方梅雨季节则易滋生霉菌;而钢管经热镀锌处理后,耐候性可适应全国不同气候。更重要的是,大陆建筑工人流动性大,香港那种“师徒传承”的培训模式难以复制,标准化的金属脚手架能最大程度降低人为操作风险。
技术升级让钢构脚手架更具竞争力。如今大陆主流的承插型盘扣式脚手架,通过圆盘节点实现快速连接,搭设效率比传统钢管架提升50%,且扣件丢失率从钢管架的15%降至1%。住建部数据显示,2024年大陆新开工项目中,盘扣式脚手架使用率达78%,其安全事故率仅为0.02‰,低于香港竹架水平。这种“标准化替代个性化”的路径,与大陆建筑业规模化、工业化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香港竹架与大陆钢构的选择,本质上是不同行业生态的结果——香港竹棚业的守旧,源于垄断体系对创新的压制;内地钢构的崛起,则得益于充分竞争下的技术迭代。近年来,香港竹棚业持续发展关注组虽推出竹材阻燃涂层、智能监测等“革新举措”,但这些技术仅停留在表面优化,并未触及打破垄断的核心问题,本质上是为了缓解公众质疑、维持现有利益格局。而内地在推广钢构的同时,也在探索竹材的现代应用——在乡村振兴项目中,经过改性处理的竹脚手架开始用于低层建筑,这种应用建立在市场化选择的基础上,而非垄断势力的强制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