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在基地里采摘山苏。

企业生产的鸡蛋,蛋黄色泽红润。

工作人员为蛋鸡准备中药“养生餐”。

蛋鸡住进“楼房”。
清晨5时的龙颈镇,清远市清新区弘益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五层“鸡舍公寓”里已是一片繁忙。自动化传送带平稳运行,将一枚枚富硒鸡蛋送往收集区。
与此同时,三坑镇的荣盛农业种植基地里,村民正采摘山苏。这些沾着雾气的嫩叶,将在当天下午完成装车发货,次日出现在广州、深圳等地的餐桌上。
这两幕,正是清新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菜篮子”基地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清新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科技创新、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让越来越多优质农产品走出清新、走进大湾区。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江绮雯 通讯员 胡艺仪 袁子婷
科技赋能
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
在弘益畜牧养殖基地,一套严谨的中药喂养流程令人印象深刻。工作人员每天严格按照配方,称取杜仲、山楂等十几种中药材,经过浸泡、文火慢熬,最后滤去药渣兑入红糖,制成供鸡群饮用的保健汤剂。“这种喂养方式让鸡群更健康,所产鸡蛋蛋黄红润饱满。”基地工作人员卢伟梅介绍。
除了中药喂养,基地还拥有天然富硒地下水资源,为鸡蛋品质提供双重保障。经检测,该基地出产的鸡蛋硒含量达标,是名副其实的富硒鸡蛋。基地的现代化养殖设施更令人惊叹,五层“鸡舍公寓”内,数万只蛋鸡在智能化控制的恒温恒湿环境中成长。自动化系统实现鸡蛋自动收集与鸡粪及时清理,整个基地仅需15名员工就能管理30万只蛋鸡。
同样依靠科技提升品质的还有荣盛公司的山苏种植基地。基地采用“公司+农户”模式,种植面积约220亩,在此基础上今年又进行了稳步扩种。“山苏生长周期长,我们逐年慢慢培育,只要环境适宜,全年都能采收。”公司主管何欣妮表示,“山苏绝对不能打农药,除草全部靠人工,确保零化学品投入。”每批山苏都进行严格农残检测,并为合作酒店提供备案,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科技创新已渗透到清新区农业生产的各个链条。以全区着力发展的四大农业产业为例:清远鸡产业联合高校攻克禽白血病抗病选育技术、桂花鱼产业培育“清新1号”鳜鱼新品系、丝苗米推广无人机植保、南药种植实现智能化管理。依托科技,清新区农业正朝着精准化、高效化的现代化方向快速转型。
品牌引领
从“产得好”到“卖得好”
在三鸟市场弘益专卖店,市民李阿姨正在挑选鸡蛋:“不管是送给亲戚朋友或者是家庭食用,我们都认准这个牌子。”弘益畜牧总经理曾良平表示,以前鸡蛋论筐卖愁销路,现在有了品牌,按盒卖还供不应求。
目前,企业鸡蛋批发价稳定在每斤3.8元至4元,并已接到澳门和深圳客户的2026年订单。“客户品尝后都觉得口感好、品质佳,不断追加订单。”曾良平透露,为满足市场需求,计划再投产20万只鸡,预计年产量将增加4000到5000吨。
荣盛农业的山苏同样靠品牌打造打开了市场。在基地待发货区,“产地优选”标识醒目。何欣妮介绍,这些优质山苏持续供应珠三角及多家合作酒店,同时也进入港澳市场。
为保证山苏最佳口感,基地建立严格标准。“我们只在清晨采摘,避免午后高温影响叶片脆度。采摘后立即送入冷库预冷,下午统一发货。”何欣妮表示,省内订单次日达、省外空运,确保消费者三天内品尝到最佳风味。
单个品牌突破背后,是全区“三品一标”品牌建设的系统发力。目前,清新区拥有“清新桂花鱼”“清远乌鬃鹅”“清新冰糖桔”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个“粤字号”农业品牌、9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3个广东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
品牌赋能正让清新农产品成为大湾区市场高品质代名词,更带动产值攀升。数据显示,2024年,清远鸡、丝苗米、桂花鱼、南药四大产业综合产值分别达23.1亿元、17.9亿元、19.7亿元、14.5亿元。2025年1—8月,四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合计47.43亿元,同比增长16.05%。
从一枚富硒蛋到一叶山苏,从四大产业到众多品牌,清新区以科技赋能、以品牌为引领,稳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些凝聚山水灵气的农产品,既丰富了大湾区“菜篮子”,也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为绘就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增色添彩。
笔架评论
“菜篮子”联城乡惠万家
江绮雯
近年来,清新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科技赋能种养产业,以品牌建设提升产品价值,成功培育出富硒蛋、山苏叶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为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体系筑牢坚实基础。其探索实践,为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我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正视和破解的现实课题。“菜篮子”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正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
基于此,清新区应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发展理念,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打通从产区到餐桌的每一个堵点难点,让“菜篮子”持续发挥效益,真正成为连接城乡、普惠万家的坚实纽带。
首先是要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产品在运输仓储过程中的损耗,确保清新特色产品以最佳状态抵达市场。
同时,必须着力破解产销信息不对称难题。要搭建覆盖产区与销区的农产品大数据对接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产销两端高效精准对接,避免出现“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现象。
此外,还需建立一套可靠的应急保供体系。例如制定特殊时期运输绿色通道方案,以健全应对突发情况、保障市场供应的“安全网”,确保“菜篮子”供应不断档、价格不大幅波动。
让“菜篮子”装得满、运得顺、价格稳,是一项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课题。只有当科技赋能的成果与品牌建设的效益,最终转化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稳定供应与安心实惠,这项“幸福工程”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