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中山点赞榜”是南方都市报、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中山分院)推出的重要智库研究产品。第三届南都“中山点赞榜”聚焦“百千万,新中山”,面向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征集2025年以来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的优秀案例。
此外,今年还将首次征集评选“湾区融通优秀案例”“十四五民生实事标杆案例”“AI治理应用优秀案例”“惠民善治传播优秀案例”,系统梳理中山“多元共治”实践,为城市治理从“单向管理”到“协同共治”提供路径参考。

案例名称:从源头到水龙头!科技赋能“百千万”,筑牢民生供水线
参评单位:中山公用水务投资有限公司
申报理由:拧开水龙头就有放心水!是广大市民最朴素的日常需求。对城市发展而言,稳定、优质的供水则是保障民生、支撑产业的重要基石,更是“百千万工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核心抓手。近年来,中山公用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公用水务)紧扣 “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以科技为笔、民生为墨,主动求变、突破瓶颈,一系列科技手段正深度融入水务生产全流程,在 22 个镇街、2 个功能区的供水版图上,绘就出“同城同网、同质同服务”的新图景。

从经验判断到智能守护,水生产更安全
2023年4月,中山启动“供水一盘棋”整合,中山公用水务仅用8个月就完成了全市11家市、镇、村三级供水企业重组,投入11.1亿元让供水覆盖率提升到94%,超150万户居民从此用上“同质同服务”的自来水。

与此同时,全市还搭建起水源调配、水厂联动、水质监控等协同体系,此外,公司还投入4.5亿元建设“长江水厂与大丰水厂双水源工程”和岚田水库加固扩容工程,让应对咸潮等风险更有底气,夯实“百千万工程”城乡均衡发展的民生根基。
这也意味着,中山公用水务供水服务范围内的居民拧开水龙头,流出的是符合统一标准的放心水。而且,市民不用再闻“咸”色变。
在大丰水厂,整个厂区以“源水预处理—流程自动化监测与管控—终端保障”为核心逻辑科学布局,各功能区域划分清晰,且通过全封闭管道无缝衔接。过去水质监测主要依赖人工巡检和经验判断,如今是24小时不间断的在线监测系统,PH值、浊度、余氯等关键指标实时传输至大数据中心,一旦出现异常波动,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并自动启动应急处理程序。从“人盯”到“数管”,不仅大幅提升了水质检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更将水质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让每一滴水在抵达居民家中前都经过层层科技“把关”,用科技精确度兑现“百千万工程”的民生承诺。
目前,中山各水厂均已安装高精度的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原水里的浊度、余氯含量、微生物含量等20多项关键指标,都能通过传感器实时捕捉,各项数据在几秒内就能传到控制中心。
提效、减废、控漏损,运营管理降本增效
中山河网密布,但随着近年水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水资源依然珍贵,节流成为水务工作的一大课题。通过提效、减废、控漏损等举措,中山公用水务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降本增效。
走在水厂,目之所及鲜有工作人员穿梭,加药、过滤、消毒等关键工序全由智能系统精准控制,仅需几名技术人员在监控室通过终端调试参数。据了解,中山已建成全流程智能管控系统,水厂运行班组人员减少约40%,效率提上去了,安全性也更高。
废水也能“变废为宝”。水厂把生产废水收集起来,深度处理后用来浇灌厂区的花草树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85%,一年能省近50万吨新鲜水。污泥处理也有新招,升级脱水干化设备后,处置成本降了22%,真正做到“节水又减废”。
管网漏损是水务成本的“隐形杀手”。近5年以来,中山公用水务投入10.8亿元改造了1268公里老旧管网,管网漏损率降到5.95%,提前完成了国家要求的“2025年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9%”的目标。此外,完成378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让超20万户居民告别“水压低、用水难”,也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节水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而针对源水藻类增多、滤池反冲洗成本高的问题,技术团队还自主研发了“沉淀池排泥车吸藻装置”,该装置搭载收集组件与升降系统,可自动清理沉淀池水面漂浮藻类及杂质,有效减轻人工清理负担,防止滤池堵塞,提升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可靠性。
智能技术带来的降本增效很实在,主力水厂的自用水率从4%降至2%以下(行业平均5%);药耗同比下降15%,电耗同比降低1.64%。
AI深度参与,未来将有更多新技术落地
科技不是“花架子”,是实实在在守护居民“放心水”的底气。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中山公用水务以实施管网改造、分区计量、压力调控、智能化建设“四项工程”为抓手,实现对供水需求精准预测,合理调度供水设备,通过对历史用水数据和实时数据的深度分析,提前预判不同区域的用水高峰,提前调整供水流量,既满足了居民用水需求,又降低了能源消耗。
眼下,中山公用水务正探索AI在生产、管网、客服等供水应用场景,通过“供水生产一张图”平台,为生产运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开发“客服智能助手”“数据分析助手”等AI功能模块,优化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
未来三年,中山公用水务制定了详细的提升计划:一方面,围绕“量足、压稳、质优”的核心目标,实施供水管道互联互通等民生工程,满足应急调度保障天数不少于30天;持续推进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和二次供水设施升级,实现供水连续供应和压力精准调控;推进主力水厂深度处理工艺,不止步于安全达标,更追求在口感、清澈度与健康性上的全面进步,让优质供水成为城市生活品质的新标杆。另一方面,推行5A级供水服务标准,加强智慧管网建设,推行低能耗的膜材料、水处理设备等前沿技术,届时水务运营会更环保、更高效、更智能,用前瞻布局的行动,更紧扣中山“百千万工程”发展脉搏,扎实有力推进“百千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