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缺乏诚意的磋商,从一开始就就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近日,日本高官匆匆来华,试图为高市早苗的错误言论“说情”。然而,这场紧急外交行动,最终还是以不欢而散告终。

而比磋商结果更更戳人眼球的,是现场流出的一张照片:中方代表两手插兜,神情沉稳,如定海神针;对面的日方代表则站得笔直,面色凝重到几乎僵硬。这一静一动、一松一紧的画面,把中日当前的外交态势,演得明明白白。
外界其实早有判断,只要高市早苗不收回那些触碰红线的言论,中日之间的这道坎,就永远绕不过去。日方这次虽然是带着“说情”的目的而来,却连最根本的问题都避而不谈。既没有道歉的诚意,也没有纠错的方案,反而想“蒙混过关”。这样连态度都不端正的磋商,中方怎么可能买账?
千万别小看那张照片里的细节。中方代表的“两手插兜”,并非失礼或傲慢,而是基于原则与实力的从容;日方代表的“僵立不语”,也并非委屈,更多是面对僵局与后果的不安。在这场外交博弈中,占理的是中国,慌神的,自然是日本。高市早苗的错误言论,本质上是对历史的漠视、对中国底线的挑衅。而日方试图用“和稀泥”的方式蒙混过去,本身就是对中日关系的又一次伤害。

更现实的问题是:拖下去,日本真的耗得起吗?磋商刚结束,就有一组数据,戳破了日方的“淡定”。受中日关系持续紧张影响,已有超过50万中国游客取消了赴日行程。要知道,中国游客一直是日本旅游业和零售业的“顶梁柱”。去年樱花季,中国游客贡献了日本旅游市场近40%的消费额。就连大阪的药妆店、东京的免税店,都专门配备了中文导购。如今,这50万订单的流失,已导致日本多个旅游城市的酒店入住率大幅下跌,不少商场甚至开始缩短营业时间。

有人说,这张“训话照”正是中国外交态度的缩影,我们从不主动挑事,但也绝不怕事;我们尊重外交礼仪,但更坚守原则底线。高市早苗的错误言论,不是一句“口误”就能带过的。那是对历史共识的践踏,是对中日友好根基的破坏。日方若以为派个高官“说情”就能翻篇,那真是打错了算盘。
其实,中日关系的“破局点”很简单,就两个字:诚意。要么,高市早苗公开收回言论并道歉;要么,日方拿出切实举措,弥补负面影响。如果继续揣着明白装糊涂,拖着问题不解决,那接下来流失的,恐怕就不只是50万游客了,汽车、电子这些重要领域的合作,恐怕也会受到波及。

这一次磋商,与其说是“谈判”,不如说是中方给日方的一剂“清醒剂”。照片中双方神情的对比,早已说明一切:中方有底气奉陪到底,而日方,却没有继续耗下去的资本。
接下来,就看日方如何选择了,是正视问题,还是继续沉沦?答案,其实早已写在那50万张被取消的订单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