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西方人因为身体构造原因,无法完成双脚掌着地的全蹲动作,即所谓的“亚洲蹲”,甚至有传言称,这是因为白种人的跟腱比黄种人短,或者小腿肌肉过于发达,导致重心无法后移。

从解剖学角度来看,人类的身体构造并没有本质差异,所有的婴儿,无论种族,在学会走路之前都能完美地完成“亚洲蹲”,这说明“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姿势。
西方人之所以成年后“蹲不下去”或“蹲不稳”,核心原因在于“用进废退”,在欧美国家,椅子文化根深蒂固,他们从学会走路开始,生活场景就被椅子、沙发、高床填满,几乎没有任何需要“全蹲”的生活场景,长期的“坐式生活”导致他们的跟腱缩短、踝关节灵活性下降、背部肌肉僵硬。

当一个从未练习过下蹲的成年西方人试图全蹲时,为了维持平衡,他们不得不踮起脚尖,一旦脚跟强行着地,重心就会后仰,导致像乌龟一样四脚朝天摔倒,所以不是他们“基因里不能蹲”,而是“环境让他们忘了怎么蹲”。

除了身体的柔韧性,历史的选择才是决定“坐”与“蹲”的关键,在西方,坐便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那时的公厕是著名的社交场所,两排石头长凳上挖出圆洞,人们并排坐着,一边排泄,一边谈论政治、生意,甚至共用一根海绵棒来擦拭。

到了中世纪,虽然卫生条件倒退,但欧洲贵族依然习惯使用类似椅子的“便盆椅”,直到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现代冲水马桶在英国普及,对于穿着繁复长裙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和身穿紧身马裤的绅士来说,坐着上厕所显然比蹲着更体面、更不容易弄脏衣物。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讲究“肥水不流外人田”,在化肥普及之前,人类的排泄物是极其珍贵的肥料,为了方便收集粪便用于堆肥,传统的旱厕往往设计成蹲式,下面直接连接粪坑或猪圈。
这种设计简单、廉价且高效。蹲姿不仅方便劳作间隙的快速解决,而且符合中国古代服装,撩起长袍下蹲,既不会弄脏衣服,也无需像西方人那样完全脱下裤子,因此蹲坑作为一种适应农业文明的生活方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基因中。

如果让直肠科医生来评判,蹲坑才是符合人体解剖学的“黄金姿势”,这涉及到一个关键肌肉:耻骨直肠肌。
当我们坐着时,这块肌肉就像一个套索,勾住直肠,使其保持一个弯曲的角度,这就好比一条折弯的水管,粪便通过时阻力较大,你需要更用力地屏气排便,这不仅费时,长此以往还容易诱发便秘、痔疮。

而当我们蹲着时,耻骨直肠肌完全放松,直肠被拉直,变成一条通途,在这个姿势下,腹压自然增加,排便变得顺畅、彻底且快速,近年来西方一款名为“蹲便凳”的产品在美国大火,它的原理就是让你坐在马桶上时,脚踩一个小板凳,强行把腿垫高,模拟出“蹲”的角度。
或许在未来我们会拥有能自由切换模式、既符合生理结构又满足心理洁癖的“终极厕所”,但现在还是马桶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