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体建筑凸出部分即为龟头屋(AI生成)
近日,在晋阳古城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特殊的古代建筑遗迹。这座被称为“龟头屋”的建筑,据推测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龟头屋建筑实例。尤其引人关注的是,根据考古迹象推测,它很可能是一座佛寺的厨房。
意外发现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是近年来晋阳古城遗址中发掘规模最大的一处建筑群。它位于古城西北部,属于晋阳古城的核心区域。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揭示了这组建筑的完整布局:四座殿址、五处廊庑、三处庭院,以及碑廊、门址和一座形制独特的“龟头屋”。
从出土器物判断,这组建筑应为一处佛教寺院,建造年代不早于后唐,不晚于北汉被北宋灭亡的979年。正是这次发掘,让一座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特殊建筑——龟头屋,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抱厦
龟头屋位于寺院东侧廊庑的北端,其建筑结构十分特殊。它与主廊庑相连,平面呈“凸”字形,仿佛一只乌龟从主体建筑中探出头来,因而得名“龟头屋”。这种建筑形制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但实物遗存极为罕见。在此之前,已知最早的类似建筑是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建于1052年,比晋阳古城龟头屋晚了约至少70年。
建筑奥秘
龟头屋究竟是什么样的建筑?考古工作者通过精细的发掘和测量,逐渐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这座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东西宽14米,南北长14.7米。它与主廊庑相连的部分宽8尺(约2.47米),后部凸出的“龟头”部分深11尺(约3.38米)。整个建筑坐落在分层夯筑的台基上,台基边缘用砖包边,外侧设有排水散水。
建筑使用的材料也经过精心设计。根据宋代《营造法式》的记载,不同等级的建筑使用不同规格的“材等”。考古研究者推断,这座龟头屋使用的是六等材,与它相连的廊庑用料相同,比主殿使用的五等材低一个等级。这符合古代建筑群中主次建筑等级分明的特点。
屋顶设计据推测为悬山式,这种形制较为简单实用,与寺院中廊庑建筑的屋顶风格协调。建筑前后檐的出檐深度经过精确计算,既保证了排水功能,又形成了和谐的比例关系。
功能之谜
龟头屋在古代社会中究竟承担着什么功能?通过对比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可能性。
在宋代文献中,龟头屋出现在多种场合。太学中建有龟头屋作为监生斋舍;宫廷中的龟头屋则是用作处理政务的场所;寺院中龟头屋可能用于供奉佛像或存放经书。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登封“金承安五年重修中岳庙图碑”上,明确标注了一处龟头屋建筑为“监厨厅”,位于庙宇东侧的庖厨区域。
这一发现为解读晋阳古城龟头屋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在古代寺庙布局中,厨房通常位于建筑群的东侧,这是考虑到风向因素,避免炊烟影响主要活动区域。晋阳古城龟头屋正好位于寺院东侧,与中岳庙“监厨厅”的位置相似。
考古发掘还提供了更多证据:龟头屋内部地面坚硬,有火烤痕迹,表明这里可能曾进行与火相关的活动。因此,研究者推测,前面连接的廊庑可能用于备餐和烹饪,后部的龟头屋则用于储存食材。这种布局既保证了厨房功能的完整性,又将烹饪区与储存区合理分离。
从建筑结构看,龟头屋三面封闭,只有西面与主廊庑相通,具有良好的密闭性,适合储存食物。同时,这种设计又保持了相对独立的空间,符合厨房需要与其他建筑适当隔离的特点。
这座千年龟头屋的发现,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形制提供了珍贵实物,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寺院生活的细节。它告诉我们,早在千年前,人们的建筑规划已经十分成熟,能够根据不同功能需求,设计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形式。
今天,这种龟头屋建筑在北方已较少见,但在南方传统民居中仍有遗存,多用于扩建厨房或储藏室。一座千年前的建筑智慧,依然在当代生活中延续着它的生命力。
信息来源:双塔文汇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