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田柳 湖北竹溪县报道
“以前一到旱天,就得等政府的拉水车送水。而且我和老伴年纪大了,也不能出去担水。现在好了,拧开龙头就是清亮的水,比以前方便多了。”家住湖北十堰市竹溪县水坪镇黑虎岭村,75岁的村民魏秀英扶着竹椅,略带兴奋地说着话,眼角眉梢都透着欢喜。
11月初,海报新闻记者走进湖北十堰市竹溪县,观察到从村民家中的水龙头到穿山越岭的调水工程,再到智能化运行的现代化水厂,一幅“城乡一体、多源互济”的供水民生画卷正徐徐展开。

竹溪县境内的鸳鸯池水库,为新胜水厂的水源地,向东城新区、水坪镇、县河镇等地供水。(竹溪县供图)
竹溪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曾是国家深度贫困县,山高谷深的地理条件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缺水问题突出。“十四五”以来,竹溪县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农村供水“3+1”(“3”即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1”即推进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为路径,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多源互济、专业运作、县级统管、各尽其责”的高质量供水之路。截至目前,全县农村供水总人口达33.79万人,农村供水规模化率从2020年底的39%跃升至72%。越来越多的城乡群众实现了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跨越。
村民家中看变化:高山村落告别“用水难”
黑虎岭村因位置偏远、地势较高,曾长期面临水源短缺、水压不足的困境,长期居住在此的村民有着最真切的感受。
“今年春夏旱得厉害,好长时间没下雨,要是没村干部拉着水车把水送到家门口,我和老伴连口干净水都喝不上。”魏秀英告诉记者。

尽管现在用水方便了,周德新还是习惯把用过的水存起来冲厕所。(田柳 摄)
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记者又走进村民周德新的家中,屋内大大小小的盆罐盛满了水,摆放了一地。他告诉记者,这都是之前用水不方便时养成的习惯,把用过的水存起来冲厕所。

拧开周德新家中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田柳 摄)
村支书进到周德新家的厨房,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现在不用怕没水用了,水质也比以前好。”
今年8月,一条2公里长的增压管道从竹溪县新胜水厂延伸至黑虎岭村,将优质水源直接送到了村民家中。魏秀英、周德新以及村里所有的村民,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在竹溪县,像黑虎岭村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记者了解到,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全县已改善4个乡镇87个自然村15.83万人的供水条件。2025年,随着二期工程的推进,还将有10万人实现供水提档升级,让越来越多的城乡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调水工程现场探进展:穿山隧洞打通“生命线”
记者在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竹溪县鄂坪调水工程TBM项目现场看到,巨大的TBM掘进机在大山腹中轰鸣,施工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竹溪县鄂坪调水工程TBM项目施工现场。(田柳 摄)
“目前TBM掘进引水隧洞约3.1公里,剩下的6.4公里预计明年年底打通。”项目部负责人李栋伟向记者介绍了工程进展。鄂坪调水工程作为竹溪县的“南水北调”工程,这条穿山而过的隧洞,正一点点织密县域供水的“生命线”。
竹溪县虽坐拥竹溪河、泉河等197条大小河流,但“南部水多、北部水少”的分布不均问题长期存在——南部山区水库蓄水充足,北部平原却因人口密集、产业集中,常年面临资源性缺水。
为破解这一难题,鄂坪调水工程获批实施,设计引水流量1.5 m³/s,总投资近5亿元,调水线路长14.4公里。将县城南部的鄂坪水库与北部竹溪河流域连通,设计多年平均年引水量1853万立方米;同时实施鸳鸯池水库和库塘渠堰连通项目,构建起“南北调配、区域互补、长藤结瓜、一线串珠”的水源宏观配置格局。
从黑虎岭村村民家中水龙头流出的清亮水流,到鄂坪调水工程里稳步推进的掘进机,竹溪县用一项项扎实的举措,破解了山区供水的千年难题。作为湖北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缩影,竹溪县的实践让“城乡同质饮水”从愿景变成了现实。在秦巴山水的映衬下,这场以“水”为笔的民生答卷,正续写着全省农村供水从“饮水安全”向“饮水幸福”跨越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