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1月27日消息(记者鲍玉婵)清晨七点,一缕阳光照进合肥市包河区曙光社区。志愿者小陈如常抬头,望向曹奶奶家的窗口——那枚系在窗帘上的“向阳花”挂件静静绽放。一天安心的守护,便从这无声的约定中开启。
这静谧的一幕,是包河区深化“两委”进小区,实践“窗帘之约”关爱行动的生动缩影。从一扇窗的守护,到一个区的温度,包河区将源自基层的暖心创意,以党建为引领进行系统化升级,融合多元力量,借助科技赋能,构建起覆盖全区的精准关爱体系,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写下了温暖注脚。
党建引领,筑牢温情堡垒
特殊群体关爱工作千头万绪,绝非“单打独斗”所能胜任。
包河区从一开始就坚持高位推动,构建起“区—街镇—社区—小区”四级联动责任体系。区委组织部、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联合民政、残联、卫健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将党建引领贯穿始终。
“奶奶,您眨眨眼,认证就通过了。”在包河苑B区,社区网格党支部书记方婷婷和同事们带着材料,上门为孟奶奶办理养老保险资格认证。精准对接、暖心上门服务的背后,是一套制度化的工作机制在支撑。
一份《关于深入推进社区“两委”进小区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若干举措》的文件,为全区特殊群体关爱行动划定了清晰的“路线图”,将摸排走访、包楼联户、事务代办、八个到家等10类服务场景细化落地。
清晨,83岁独居老人马爷爷家中,一阵熟悉的敲门声准时响起。在欣园社区党委组织下,党员和志愿者上门为他测量血压血糖、仔细询问身体状况。这份风雨无阻的日常守护,源于社区党委创新实施的“三色暖‘欣’”书记项目。
这样的暖心项目,正是包河区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在全区范围内,各级党组织书记勇当“领头雁”,主动领办特殊群体关爱特色服务项目30余个。
底数清,才能服务明。包河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刘功亮介绍,自“窗帘之约”行动推广以来,通过对全区574个小区、233个村民组开展拉网式摸排,将805名高龄老人、空巢老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群体纳入精准服务范围,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管理,从探访关爱到助餐、助急等方面织密服务保障网。
约定生花,演绎多样守护
在包河区望湖街道平湖社区,一项名为“举手之劳”的微项目,以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着最踏实的安心。
每天清晨9点前,11户独居老人将打包好的生活垃圾轻轻放在家门口。这袋看似普通的垃圾,在社区志愿者眼中,却是一份无声的“平安信号”——“看见即安好”。志愿者在巡查时顺手带走垃圾,既完成了安全确认,也解决了老人下楼扔垃圾的不便。“这法子实在,我们也省得天天往楼下跑。”一位老奶奶笑着说。
“原来空落落的日子,能被一张日历填得这么满。”家住包河区同安街道分路口社区的李荣志老人感慨道。他口中的“日历”,正是社区与老人之间一份无声的约定。
为在“不打扰”与“常关心”之间找到平衡,同安街道创新推出“晨安365”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一张贴在老人家门口的“晨安日历”,建立起独特的沟通纽带。老人每天清晨撕下一页,便是向社区报一声平安;志愿者定时巡查,看见崭新日期,便知一切安好。
“这张日历,是我们和老人之间的‘平安密码’。”同安街道党建工作中心主任宋培介绍。小小一页纸,承载着双向的牵挂,也让关爱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静静流淌。
暮色渐浓,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观湖苑小区的高层窗台,陆续亮起点点红灯。“今晚我晚点到家,你帮忙看看高阿姨家的红灯亮了吗?”志愿者叶欢微信里叮嘱丈夫。在她所住的楼栋对面,84岁的高灵娣老人正独自在家。她熟练地按下遥控器,阳台红灯亮起,成为向志愿者传递平安的“安心符”。
这一盏盏红灯,源自社区对高层住宅观察难题的回应。在无法凭肉眼判断老人状况的情况下,“亮灯报平安”成为“窗帘之约”的智慧延伸。
科技赋能,实现实时守望
“以前总担心燃气安全,现在装了报警器,漏气自动提醒,燃气公司和社区也常来关心,住得特别踏实。”望湖街道卫塘社区的唐奶奶指着家中的智能燃气报警器欣慰地说。
这一改变源于社区党委与燃气公司党支部的结对共建。双方携手构建“党建+科技+服务”三位一体安全体系,将“窗帘之约”升级为“智能安防+温情守护”的双重模式。
据望湖街道卫塘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红介绍,社区依托专业力量,为特殊群体免费安装燃气报警器,搭建24小时监测平台,并建立“家人式”服务档案,推动社区关爱从“敲门问安”迈向“智能守护”。
在义城街道迎淮社区,“一键连”智慧养老模式则进一步提升了应急响应效率。30余户独居老人家中安装紧急呼叫设备,轻按按钮,5分钟内即有志愿者上门,已成功处置多起突发状况。
目前,包河区已累计为345户安装烟感报警器,为804户配备水电监测设备,146套智能门磁、红外检测仪投入使用。“人工+科技”的组合,正推动全区守护体系实现从“定时”到“实时”、从“被动”到“主动”转变。
多元聚力,唱响共治和声
独行快,众行远。包河区通过“社区合伙人”“党建联席会议”等机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凝聚起关爱特殊群体的磅礴“向心力”。
177家驻地单位、129家非公企业、83家社会组织积极响应,捐赠一批智能设备、开展免费义诊、提供爱心理发、配送免费蔬菜包……各类资源源源不断地注入,推动服务模式从“社区能做什么”向“群众需要什么”深刻转变。
同时,233支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2800余名志愿者活跃在基层。“银龄互助”“红色代办”“爱心传‘蔬’”等品牌项目,鼓励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党员志愿者结对特殊家庭,在全区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性互动氛围。
涓涓细流,终成江海。自“窗帘之约”开展以来,包河区已成功处置意外摔伤、突发疾病等紧急事件108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00余件。
“‘窗帘之约’的推广并非简单的模式复制。”包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朱才明表示,“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两委’进小区,在实践过程中持续探索新的方法与路径,不断推动关爱行动走深走实。”
从一扇窗的守护,到一座城的温度,包河区用行动诠释:治理,可以如此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