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既是驱散黑暗的实用工具,也是镌刻时代印记的文化载体。作为独立的照明工具,我们的古人从何时起开始使用的呢?
从目前已知的文字资料与考古实物来看,战国时期是“灯”具出现的高光时刻。在此之前,古人以“火把”作为照明工具,称之为“烛”。《楚辞・招魂》中“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载中,既有“烛”亦有“灯”,这也印证了这一时期“灯”已为古人所用。而“镫”(“灯”的古字)的由来,还与古人的盛食器皿“豆”有着密切关联。
“豆”是中国古代陶制食器,形似高足盘,或有盖,用于盛放食物。《尔雅・释器》有言“瓦豆谓之登”,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进一步解释说“瓦豆谓之镫”。从“豆—登—镫”字形变化上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古人受到“豆”的造型启发并加以改造,最终创造出了新的照明工具——“灯”。
(部分内容与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市石景山区博物馆地图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南路10号院1号楼,石景山区文化中心4-6层
交通:公交981、876、336路等13条公交线路苹果园南路东口站下车即到;地铁6号线杨庄站C2口向东8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