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网电力天津城南分公司,有一名普通的配电运维工,他叫蔺金泉。然而,在同事眼中,他却并不“普通”——他不仅精通电力业务,还自学编程、钻研人工智能,将枯燥的现场工作与前沿的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成为公司数字化转型中的一面旗帜。
“我是学电力出身的,但一直没放弃对计算机的兴趣。”蔺金泉笑着说。大学期间,他自学编程,工作后更是不断思考如何将专业与爱好结合。“我不想只做机械重复的操作,而是希望用技术为工作提质增效。”也正是这份“不断思考”的初心,推动他从一个电力新人,逐步成长为了公司的数字化创新带头人。

刚入职时,蔺金泉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在辖区内快速定位数千座配电站房。“全靠记忆太吃力,尤其对新员工来说。”他回忆道。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用数字地图实现站房的自动标注和导航?
说干就干,蔺金泉一边学习编程和数字化工具,一边动手开发。那段时间,他常常熬夜写代码、调试系统。“过程挺枯燥的,特别是长时间看不到突破的时候。”但蔺金泉没有放弃,终于在几个月后,他完成了“站房选址地图”的初步版本。当他把这个应用拿给老师傅试用时,老师傅惊喜地说:“没想到手机APP还能这么用!”这句认可,成了他继续前行的最大动力。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蔺金泉的视野也从数字化扩展到了人工智能。“AI不是孤立的技术,它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更要结合实际场景。”他强调。蔺金泉和团队一起开发了多个AI应用,如现场设备识别、工作方案自动生成等,大幅提升了运维效率和安全性。“我们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和痛点一直在更新技术。”
2024年,公司成立了“数字创新工作室”,汇聚了一批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青年员工。作为带头人,蔺金泉定期组织沙龙和培训,分享经验、激发创意。“我希望大家通过分享碰撞出新想法,一起把技术和专业真正融合起来。”

蔺金泉是天津大学2012级本科生,从大学期间养成的学习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在天津,你能感受到浓厚的学风和快速发展的城市活力。”他感慨道。从只有四条地铁到如今十几条线路,他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也更坚定了留下贡献力量的决心。
在蔺金泉看来,青年工匠必须具备两种品质:一是坚持,二是终身学习。“工作中一定会遇到坎坷,关键在于能不能沉下心,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他说,“而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被淘汰,才能用最新工具解决现实问题。”他建议年轻人“用AI学AI”:“现在的大模型知识渊博,善于提问和交流,能极大提升学习效率和深度。”
如今,蔺金泉依然活跃在电力运维和数字创新的一线。他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刻苦攻关行业难题,牵头成立“数智创新柔性团队”,主导研发了包括“工单智能调度指挥机器人”、“站房寻址地图”、“智能数据管家”在内的多项数字化创新成果,显著提升了电力系统的运维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推动电网运维向智能化、精细化迈进。
“我希望未来能继续用数字技术赋能电网,用智慧点亮千家万户的灯光。”从一名普通电力工人到数字创新的领军者,蔺金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热血青春”的天津精神。他不仅点亮了电路,更点亮了无数青年技术人的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热爱与坚持,书写不平凡的工匠传奇。

天津市委网信办
中国网
联合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网信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