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竹制脚手架如绿色藤蔓般攀附而上,这一景象已成为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独特符号。

然而,当2025年大埔大火以一百多生命的惨痛代价,将竹脚手架的易燃隐患暴露无遗时,一个追问愈发尖锐:为何香港建筑行业长期依赖看似“落后”的竹制脚手架,而非理论上更安全、可重复利用率更高的钢铁脚手架?*这并非简单的技术选择,而是一场跨越千年传统、经济现实、文化认同与治理困境的复杂博弈。
竹脚手架在香港的盛行,根植于岭南地区数百年的“搭棚”传统。广东工匠将竹材的柔韧与力学智慧融入建筑,形成了独特的“扎竹”技艺——无需一颗钉子,仅凭麻绳与经验,便能编织出支撑高楼的骨架。这一技艺于2017年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岭南工匠智慧的结晶。香港的搭棚师傅多经师徒传承,需数年才能掌握精准的绑扎角度与受力计算。对他们而言,竹脚手架不仅是工具,更是身份认同与文化血脉的载体。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强大的路径依赖,使行业难以轻易割舍。也形成了庞大的既得利益者,改革的话阻力较大。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成本是建筑行业的生死线。竹脚手架的成本仅为钢铁脚手架的1/3至1/5,且无需防锈、仓储等后期维护。竹材从内地批量进口后,可直接露天存放,损坏即换,无需复杂的物流与回收体系。对于工期紧张的旧楼维修项目而言,竹架轻便灵活,可人工搬运至狭窄街巷,数小时内便能完成数百平米的搭建,效率远超依赖机械吊装的钢架。这种“低成本、快周转”的模式,契合香港高密度城市中大量预算有限的修缮工程需求,成为中小承包商与业主的“救命稻草”。成本也就此成为了第一要素。

香港的建筑环境对脚手架提出严苛挑战:楼宇密集如迷宫,建筑形态复杂多样,且常年面临台风侵袭。竹脚手架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其柔韧性允许工人现场切割、弯曲,完美贴合不规则外墙或历史建筑的弧度;在台风季,竹架可通过微弯吸收风力,反而比刚性钢架更具抗风稳定性。这种“以柔克刚”的特性,让竹脚手架在香港的独特地理气候中展现出钢铁难以替代的实用价值。
竹脚手架背后盘踞着庞大的利益链条。香港每年消耗约500万根竹竿,形成了“竹材供应—专业搭棚—回收处理”的成熟产业链,关联数千名工人的生计。棚业商会等协会作为利益代表,通过游说与行业规则维护竹架地位。同时,钢铁脚手架的推广面临高初始投入与循环利用体系的缺失——中小工程难以承受一次性采购成本,而香港项目分散、工期短的特点,使钢架的循环优势难以发挥。这种“既得利益+经济门槛”的双重壁垒,让替代进程举步维艰。
尽管竹脚手架存在易燃隐患,但行业长期存在一种“安全认知滞后”:香港社会对其可靠性有较高信任,部分竹架在台风“山竹”中表现稳定,掩盖了火灾风险。此外,监管体系存在漏洞:政府虽制定《竹脚手架安全守则》,要求防火处理与定期检测,但执行力度不足,部分工地为省成本简化防护,甚至违规使用“裸架”。这种“传统信任+监管缺位”的组合,为安全隐患埋下伏笔。

结语:
香港竹脚手架的存续,绝非“守旧”的标签,而是高密度城市在资源约束下的生存策略,是传统智慧与现实需求的微妙平衡。大火的惨痛代价,揭示了单纯依赖传统路径的代价,但也指明了破局方向
当竹脚手架的绑扎技艺被纳入教育体系,当阻燃技术赋予竹材新生,当金属与竹材在建筑中实现优势互补,香港的建筑行业或许能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让千年智慧不再以生命为代价,让安全与传承不能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这场变革,不仅关乎建筑材料的更迭,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治理、文化认同与生命价值的深刻觉醒。
这场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