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澳门第一、第二原水管鸭涌河段修复工程正式完工。两条服役40余年、承担澳门30%原水供应的管道,以创新技术实现“重生”,为珠澳供水合作再添坚实注脚。

对澳门第一、第二原水管鸭涌河段管道。 受访者 供图
对澳第一、第二原水管道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四十余年风雨洗礼,鸭涌河段管道因基础不均匀沉降、长期露天风化出现损伤,管道焕新迫在眉睫。最初,工程团队曾考虑传统开挖换管方案,但因管道多埋设于边防巡逻道下且紧邻居民区,不仅施工协调难度大,更换钢管的长工期也可能影响澳门供水稳定。最终,经与中山大学科研团队联合论证,该管道采用CIPP非开挖技术,不用大面积破土,仅4个13米见方的工作坑就能完成修复,大幅降低对周边的影响。

修复过程。 受访者 供图
此次修复工程,对于澳门居民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没影响”,这背后是珠海对澳供水多管路的保障。2024年1月,珠海水控集团完成对澳第一、二、三原水管互联互通改造,修复期间原水可通过第三管调配,保障对澳门供水“不断档”。施工环节的细节把控,为工程质量筑牢根基。修复核心材料是特制三层结构软管,能与原管道内壁牢牢粘接成整体,且经第三方检测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但该软管对温度敏感,高温会导致内部树脂加速凝固,无法顺利完成翻转作业。为此,从生产车间到施工工地,软管全程采用冷链运输,确保材料性能稳定,同时施工团队在夜间施工,避开日间高温对材料的影响。
经验收,水压测试全程稳定无渗漏,CCTV检测显示内衬层完整覆盖所有裂缝,水质检测全数达标。
从1959年对澳供水的第一股清水流淌而出,到此次管道焕新,六十余载间,珠澳供水技术迭代、“输水动脉”持续升级,但守护澳门供水的初心始终未变。这条焕新后的“输水脉”,未来将继续承载对澳供水使命,保障澳门民生。
南方+记者 冉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