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世界经济也是一片大海,世界大海大洋都是相通的。
“十五五”规划建议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专章规定,明确“有效实施对外投资管理,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促进贸易投资一体化,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在这片经济的大海中,不乏豫企千帆竞速的身影。11月11日起,河南日报社财经全媒体中心大河财立方推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特别策划——“豫企出海记”,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讲好豫企出海故事,展示河南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态势和发展决心。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吴海舒 文 受访者供图】中国的速冻食品正掀起新一轮出海热潮。
今年以来,思念、三全、千味央厨、安井等冻品企业海外布局动作频频,除了传统的产品出口,产线出海、技术输出等成为当下冻品企业出口的重要方式。
日前,思念食品董事长王鹏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说,对思念而言,未来的海外增长机遇是通过产品创新、渠道多元化、本地化生产的协同,真正让中式速冻食品从“亚洲特色”走向“全球日常”。

进入主流商超
扩大海外市场版图
作为较早出海的速冻食品企业,今年思念食品海外业务版图再扩大——其经典产品猪肉白菜水饺,正式进驻美国15个州的149家山姆会员店。
2003年,思念食品获得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资质,作为首家速冻食品企业开拓香港及海外市场,出口到43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年底,思念食品美国查茨沃思生产基地正式投产,主要生产水饺、虾饺、馄饨、面点等。
从产品出海到产线出海,多年来,思念食品不断加码海外市场。王鹏认为,传统的产品出海,物流运输成本和要求都很高,整体的利润和规模都会受到一定限制。本土化生产基地的建设,规避了贸易壁垒和关税成本,也让多原料生产企业的供应链更加具有稳定性,这也是企业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一步,品牌辐射更加有力和直接。同时,在研发方面,还可以通过本地化生产接触其他类型食品加工技术,反哺国内的研发。
据悉,2024年末,思念食品澳大利亚工厂已经投产。王鹏透露,当下,思念食品计划通过建设新厂或收购现有工厂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其海外市场版图,目前在亚洲其他国家有目标工厂。

渠道开拓方面,思念食品也从传统的华人超市扩大至主流商超渠道。据了解,2021年之前,思念食品已经进入大部分亚洲超市,以及美国最大的华人超市。2021年之后,思念食品发力主流商超渠道,把产品铺进了Costco、Vons、Albertsons等,成为中国大陆首家进入西方主流商超渠道的速冻米面品牌,同时也进入了电商平台Weee、FreshGoGo、Yamibuy,为思念食品在海外市场取得更大的空间提供了可能。
王鹏坦言,冻品的“大航海时代”非一路坦途。雀巢、泰国CP正大、日本味之素、韩国CJ等一批食品巨头凭借集团化优势在海外多个成熟品类长期耕耘,作为寻找市场缝隙的“外来者”,思念食品最初略显势单力薄。“进入主流商超渠道谈判的重心在于SQF认证以及Costco Addendum SQF认证。”据介绍,美国的商业逻辑与国内不同,华人食品品牌想进入主流超市,必须先找到Broker,即中间人。中间人在商超行业有着广泛的关系和人脉,主要向主流超市推荐产品,从中赚取佣金,跟中国的代理商模式并不一样,通过中间人进行选品、谈判,其过程可能十分艰难漫长。
平衡消费习惯差异
加入熟制品生产线
随着全球饮食文化的不断交融,中式速冻食品的出海之路,正从简单的产品输出,升级为饮食文化的创新传播。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但当中华美食走出国门,面临的是从消费习惯到产业生态的双重挑战。
王鹏说,一是海外消费者认知教育的时间成本。在美国,虽然中式速冻食品逐渐被更多人认识,但对多数主流消费者来说仍属新兴品类,需要企业持续投入普及信息,让他们理解“如何加热”“如何享用”“与其他冷冻食品的区别在哪里”。
虽然以水饺和汤圆为代表的速冻食品,其最大消费群体是华人,但与中国市场相比,仍存在巨大的消费习惯差异,海外消费者更关注便利性与可操作性,而非复杂的烹饪过程。国内消费者普遍熟悉蒸、煮等传统做法,而美国消费者更倾向于可微波加热、烤箱复热或空气炸锅适用的产品。
“因此,在美国市场,我们在产品设计上会更注重加热方式简化、包装信息直观,例如清晰的‘Microwave Ready(微波即食)’等说明。”王鹏说。
另外是供应链与本地化生产的平衡。速冻食品对冷链要求极高,同时海外市场在法规、包装规范、口味偏好上都存在差异,企业需要在“保持中式风味原汁原味”与“贴近当地健康诉求和合规要求”之间找到平衡。
王鹏介绍,从生产端来看,思念食品目前在美国工厂以生制品线为主,这类产品更贴近传统中式制作方式。但考虑到美国消费者对“convenient & ready-to-eat(方便即食)”的强烈偏好,思念食品也已在未来的产品规划中加入熟制品生产线的布局,希望通过进一步提升加热便捷性,满足当地消费者对快速、高效饮食的需求。
让中式速冻食品走向“全球日常”
今年以来,三全食品宣布拟在澳大利亚设立孙公司,投资约13.10亿元建设澳大利亚生产基地,以拓展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东南亚市场;安井食品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正式开启“A+H”双资本平台,推动品牌出海、技术输出与产能合作;千味央厨在互动平台表示将根据市场形势推进海外市场开发,去年,千味央厨获得BRC颁发的A+级认证,进一步支持其全球化布局的展开。
在冻品企业新一轮出海热潮中,思念食品最看好的增长机遇是什么?
王鹏认为,思念食品海外市场的增长机遇并非单一方向,而是品类创新、渠道拓展与本地化生产协同推进的结果。
首先,从产品品类角度看,未来最大的机会来自中式速冻食品在全球范围的“主食化”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美国消费者认识到中式速冻食品不仅是点心或配菜,而是可作为一餐主食的健康便捷选择,整个品类的成长空间正在被重新定义。像汤包、馄饨、烧麦、汤圆等传统产品,通过口味创新与营养升级,具备较大的成长潜力。
其次,从渠道模式来看,中式速冻食品正逐步突破亚洲超市渠道,进入更广泛的主流零售体系,并通过电商与餐饮渠道实现多触点覆盖,特别是在冷链物流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速冻食品的分销半径不断扩大,消费频次持续提升。
最后,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本地化生产是推动长期增长的关键。思念食品在美国已建立工厂,并将熟制品线纳入未来规划。这不仅能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加热便捷性,也意味着思念食品可以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开发符合当地口味与健康趋势的新产品。
“因此,对思念食品而言,未来的增长机遇是通过产品创新、渠道多元化、本地化生产的协同,真正让中式速冻食品从‘亚洲特色’走向‘全球日常’。”王鹏说。
责编:王时丹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