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铁站的照明设计已超越基础照亮功能,演进为一个集成了光学、电气工程、建筑美学及智能控制的综合性系统。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安全、效能、舒适与可持续性的高度统一。
一、照明光源与核心技术
当前,固态照明(SSL),即以发光二极管(LED) 为核心的技术方案,已成为绝对主导。这得益于其相较于传统光源的显著优势:
1. 卓越的光电性能:具有极高的发光效率(lm/W),能耗远低于金卤灯和荧光灯。
2. 优异的显色性:普遍要求显色指数(CRI/Ra)≥80,在候车区、商业区等关键区域甚至要求Ra≥90,以确保乘客对颜色有准确的辨识度,提升环境质感与安全感。
3. 超长使用寿命:LED光源寿命可达50,000至100,000小时,极大降低了更换频率和维护成本,这对运营中断成本极高的交通枢纽至关重要。
4. 精准的光学控制:通过二次光学设计(如透镜、反射器),可实现精确的配光,有效控制眩光(UGR),并形成蝙蝠翼形、矩形等多种光斑形态,以满足不同空间的照度均匀度要求。
5. 瞬时启动与全范围调光:能够实现毫秒级启动与0-100%的无级调光,为智能控制奠定了基础。

二、分区照明策略与灯具选型
照明方案依据空间的功能、尺度及人流动线进行精细化设计。
高大交通空间(候车大厅、站台):
首选方案:大功率LED高天棚灯 或工矿灯。
技术要求:灯具需具备高流明维持率 与良好的热管理设计,以保障在连续运营下的光衰可控。配光上,多采用非对称或蝙蝠翼形配光曲线,在满足水平照度(Eh)的同时,优化垂直照度(Ev),确保乘客面部和行李的可辨识度。站台灯具必须具备高防护等级(IP65及以上) 及机械强度,以应对活塞风与震动。
功能性与商业空间(售票厅、通道、商业区):
基础照明:采用嵌入式LED筒灯 或平板灯,提供均匀、无眩光的环境照明,统一眩光值(UGR)需严格控制在标准以内(如UGR<19)。
重点与装饰照明:使用LED射灯 与导轨灯,通过精准的光束角(如24°、36°)对问讯台、商业陈列、艺术装置进行重点照明,营造视觉焦点与商业氛围。LED线条灯 则广泛应用于天花槽、墙裙,实现视觉引导与建筑轮廓的勾勒。
室外与景观照明(建筑外立面、广场):
主要灯具:大功率LED投光灯 与截光型路灯。
设计要求:外立面照明需通过泛光照明、轮廓照明与内透光照明 相结合的手法,展现建筑夜间形象。广场照明则需满足严格的照度、均匀度与眩光控制 标准(如依据EN 13201或同类国家标准),同时所有室外灯具必须具备高防护等级(IP66及以上) 与耐候性。

三、智能化与人性化照明系统
现代高铁站照明系统的“大脑”是全网络化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1. 系统化控制:采用DALI(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KNX或基于IP的物联网协议,实现对每一盏或每一组灯具的单点监控、分组策略与调光。
2. 自适应调节:系统集成光感传感器 与移动探测器。通过光感联动,系统可根据自然采光水平自动调节靠窗区域人工照明的亮度,实现恒照度控制。在低客流时段,通过移动探测在无人区域实施“人来灯亮,人走灯暗”的节能策略。
3. 场景管理与能效分析:可预设“运营高峰”、“夜间清场”、“节能维护”等多种照明场景,一键切换。系统后台同时进行能耗数据采集与分析,为可持续运营提供数据支持。
4. 人性化照明(HCL):前沿的车站已开始探索人因照明,通过控制系统调节灯光的色温(CCT) 和光谱,模拟自然光的日变化,以调节乘客的生理节律,提升空间舒适度。

综上所述,高铁站的照明绝非灯具的简单堆砌,普瑞斯照明提供高性能LED为载体,以分区光学设计为策略,以全数字化智能系统为中枢的综合性工程解决方案。它深度融合了建筑功能、视觉工效学与绿色建筑理念,共同塑造了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且充满现代感的交通建筑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