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新会陈皮自古便是药食同源的瑰宝。截至2024年,新会柑种植面积达14.3万亩,年产新会柑1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高达261亿元,成为江门乃至广东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如今,这缕源自岭南的香韵,正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我们一直都很想将我们的陈皮出口到海外,让新会陈皮被更多人看见、认识和品尝,但我们是小商户,从来没有出口的经验,一想到出口的流程可能会很复杂,就感觉无从下手。”江门市新会区华创柑橘庄园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如学说。

为消除陈皮出口商户的“顾虑”,江门海关关员主动服务农户与企业,对陈皮实施“果园备案—合规出口—快速通关”全流程指导服务,编撰出口通关指南,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户办理企业备案、资质注册登记和延续工作,引导企业完善管理、规范经营,打破了企业“出口难”的思维定式。
“去年采摘季,我关指导企业采摘鲜果约400万斤,预计今年可采摘鲜果1000万斤。”江门海关所属新会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林丽娟说。据海关统计,“十四五”期间,在海关备案的种植场从18家增加到66家,以陈皮出口为主的外贸企业从4家增加到25家。
走进新会陈皮村,首先闻到的就是阵阵柑皮香味,各种与陈皮相关的文创、食品、商店琳琅满目。再往里走,是陈皮村的厂房,一车车新会柑被运到工人面前,工人们逐一进行开皮、晾皮、翻皮、烘干等工序,然后将柑皮分别装箱,最后在箱上贴上陈皮的一张专属二维码,进仓库存放陈化。

“这张二维码就是陈皮的‘身份证’。扫一扫码,这箱陈皮的产区、采摘时间、检测报告就一目了然,让消费者无需再担忧‘工业皮’‘外地皮’以次充好等情况。”新会陈皮村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吴秀文说。
“二维码”是对陈皮品质的溯源,得益于江门海关与企业携手打造的全链条溯源体系,确保陈皮产地正宗、品质优良、源头可溯,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会陈皮以“看得见”的品质,赢得国际市场信赖。
近年来,新会陈皮出口的产品种类日益丰富,附加值进一步提升。“我关不断研究完善陈皮、鲜果、柑普茶等多元产品出口备案指引,以‘一企一策’精准帮扶陈皮生产线,并将服务贯穿于备案、生产、查检、通关每一个环节,推行‘提前申报’‘预约通关’等便利措施,协调解决企业的各类通关疑难,实现陈皮出口‘零延时’。”新会海关企业管理科科长丘锦堂说。
江门海关用全链条的贴心服务,助力新会陈皮走出田间地头,登上了世界餐桌茶席。据统计,今年1-10月,江门海关监管陈皮及其制品出口530吨,同比增长14%。
南方+记者 李霭莹 通讯员 江关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