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居住的房屋、工作的办公楼,真的安全吗?这取决于它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建筑不是靠建造时的质量就能保障一辈子安全,它需要长期的高效维护作为基础保障。特别是在使用阶段,钢筋锈蚀导致承载力降低、混凝土碳化使结构变脆、防水层老化引发渗漏等,都是每一座建筑背后潜藏的危险。

作为建筑结构诊断“专家”,WITBEE®万宾科技®智能结构诊断器EN300-G可以在建筑运行期间进行24小时的监测,针对加速度、振幅、位移、沉降等参数的变化,是保证建筑长久、健康运行的基础所在。
一、无技术加持下,会有哪些风险?
建筑内部结构的变化是无法通过肉眼进行观察的,即便专业人员进行定期巡检,也无法做到24 小时的守护。而建筑结构的损伤可能来源于累积性或突发性风险:
1.轻微裂缝可能在数月内扩展为贯穿性裂缝;
2.微小沉降可能演变为不均匀沉降;
3.轻微振动幅度变化可能代表着承载力下降。
这些“微变”在初期没有任何外部表现,也不会影响建筑的功能,却可能成为未来倾斜、坍塌的起点。因此没有技术加持,最大的危险就是看不见风险、来不及应对风险。

二、形成建筑健康档案,实现长效化监管
智能结构诊断器可以对建筑的加速度、振幅、位移、沉降等参数进行全天候监测,将数据实时记录并形成长期的健康档案。建筑将不再只是静态的混凝土结构,而是具备了“记忆”,可以记录使用期间的每一次变化,这是实现建筑安全长效化监管的基础。管理者也可以基于实时的数据判断是否需要加固、改造,为科学决策和风险防控带来稳定的依据,有助于实现长效化监管。
智能结构诊断器还能在危险出现的第一时间开启报警模式。累积性裂缝、位移,以及地震、台风、强降雨等都可能瞬间改变房屋的安全状态。而诊断器可以在参数指标异常时立刻生成报警信息,帮助管理者快速判断受损区域,降低事故恶化的概率,也可以缩短事故的响应时间,为使用者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智能结构诊断器将复杂的振动、沉降、位移等数据转化为清晰的健康档案,无论日常运营还是突发事件,它都能提前预警,实现长效、安全、智能的全生命周期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