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德国调查人员用两年时间拼凑出的“清晰画面”,把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案的盖子掀开了一角。《乌克兰真理报》援引《华尔街日报》的消息说得明白,这场震惊全球的能源设施袭击,是乌克兰精锐部队在时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的直接指挥下干的。7名嫌疑人的身份已经锁定,有特种部队士兵,也有经验老道的深海潜水员,连行动指挥官谢尔盖·库兹涅佐夫都在意大利落网,德国甚至备好了引渡专机等着接人。
可真相刚露端倪,司法进程就卡成了死局。意大利法院把引渡听证会拖到12月,波兰更干脆,直接拒绝移交抓到的乌克兰潜水员。理由听着冠冕堂皇,说这是“乌克兰防御战争框架内的行动”,德国没资格管。明眼人都清楚,不是没资格,是不敢管。乌克兰是西方对抗俄罗斯的前线堡垒,德国又是援乌大户,把扎卢日内这样的核心人物推上被告席,德乌关系就得崩盘,之前砸进去的援助款全要打水漂。美国更有意思,当初就对北溪项目百般阻挠,如今真相指向乌克兰,干脆装聋作哑,连句表态都懒得给。

编辑
这出“结案”大戏,越看越像场精心编排的表演。德国测速摄像头拍下的模糊黑白照片,靠商业人脸识别软件锁定了潜水员身份,顺着社交媒体账号摸到了整个团伙的关联——调查过程够专业,可到了追责环节就集体“掉链子”。欧洲民众还在为能源价格高涨发愁,炸毁管道的真凶却靠着地缘政治的庇护逍遥法外,西方整天挂在嘴边的“法治”“正义”,在利益面前碎得一文不值。
中方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质问从来都一针见血:“是不是有隐情?证据有没有被刻意掩盖?”从始至终,中国的态度都斩钉截铁,要求搞彻底、透明的国际调查,绝不能让政治考量压过真相。瑞典、丹麦之前的调查遮遮掩掩,德国也捂着进展不肯公开,直到今年安理会公开会上,中方还在催着德国把底裤亮出来,别让全世界只能靠媒体猜测。这种坚持不是跟谁过不去,是在守国际社会最基本的规矩——总不能说一套做一套,把能源安全当儿戏,把国际法当摆设。

编辑
就在北溪案追责陷入僵局的时候,G7集团在加拿大开的外长会,把对俄施压的调子又拉高了一截。联合声明里一边喊着“呼吁停火”,一边明说要“加大俄罗斯的经济成本”,连资助俄方的第三国都要一起制裁。加拿大先跳出来加制裁,把俄罗斯无人机研发人员、网络供应商甚至100艘“影子舰队”船只都列了进去;英国紧跟着承诺给乌克兰能源设施送钱,日本外相茂木敏充也表态要接着对俄动手。
最狠的是美国,上个月刚把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拉进黑名单,这两家企业占了俄原油出口近一半的份额。现在G7又盘算着把冻结的俄罗斯近3000亿欧元海外资产挪去援乌,用俄罗斯的话说,这就是“公开抢劫”。这种把国际金融体系当武器的做法,已经让不少国家捏了把汗——今天能这么对俄罗斯,明天会不会轮到自己?
西方的步步紧逼,没把俄罗斯压垮,反倒逼出了更硬的反击。不友好国家投资者的资产,全被俄方归入特定账户,想提取必须过政府的手,彻底堵死了资产被随意扣押的漏洞。更妙的是借力金砖平台,俄罗斯明确表态,参与非法制裁的国家别想加入这个大家庭。现在金砖组织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G7,吸引力越来越强,这招等于告诉全世界,跟着G7搞对抗没出路,合作发展才是正途。

编辑
俄罗斯把G7的联合打压比作“七颗钉子”,现在正一颗颗往外拔。西方以为靠制裁能掐断俄经济命脉,却没料到俄靠着资源优势和外交布局稳住了阵脚。北溪案的真相或许还会被掩盖,但国际秩序的天平已经在悄悄倾斜。当G7把“正义”当筹码,把“规则”当工具,俄罗斯用行动证明,霸权不是不可撼动的。
北溪爆炸案的真相能不能彻底水落石出,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点很清楚,中方的坚持让全世界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公平正义,俄罗斯的反击也让G7明白,霸权游戏该换玩法了。那些逍遥法外的疑犯或许暂时安全,但当国际社会不再容忍“双重标准”,当俄罗斯把“钉子”全拔干净,这场能源阴谋的所有参与者,终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