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枚金牌决出,2025 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宣告圆满结束,山东代表团以54枚金牌的绝对优势锁定榜首,连续五届卫冕全运会金牌榜冠军,将 "金牌大户" 的荣耀再度收入囊中。
从 1959 年第一届全运会至今,全运会作为中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历届赛事中个省份代表团交替领跑,各项目强省凭借独特的地域禀赋与体系优势各领风骚。
本文将以数据为基础,解码十五届全运会金牌榜格局、回溯历届金牌大户的更迭历程,剖析各项目具有传统优势的强队,全景呈现中国全运会的 "金牌密码"。
文 | Paella 图 | 四象设计部
谁是本届全运最大赢家?
2025 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幕,为期12天的赛事共产生419枚竞技项目金牌,33个代表团中有30个成功夺金,奖牌分布呈现 "头部集中、尾部多元" 的格局。
作为全运会历史上首次由三地联合承办的赛事,本届金牌榜的争夺堪称近五届最激烈,山东、广东、浙江组成的 "第一集团" 全程领跑,金牌差距仅在个位数以内,最终山东稳坐头把交椅,广东、浙江紧追不舍,以1枚金牌的差距获得二、三名。

排名第四至第十的代表团分别是江苏、上海、福建、湖北、河南、四川和河北。这一区间的省份竞争尤为激烈,金牌数差距多在 3 枚以内,体现了全运会整体竞技水平的均衡发展。
其中,江苏作为传统体育强省,继续保持稳定发挥;上海凭借深厚的体育底蕴稳居前五;福建、湖北等省份则依托优势项目实现突破,展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
中西部省份的表现同样亮眼,四川、湖北、河南等省份均进入金牌榜前十,其中湖北以 25 枚金牌创近年最佳战绩,河南则凭借 19 枚金牌实现稳步提升。
这些省份充分发挥本土体育资源优势,在跳水、体操、武术等项目中形成特色竞争力,逐步缩小了与东部沿海省份的差距。
这些省在历届全运独领风骚
自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开办至今,已经走过超过六十载。
回顾所有15届全运会的历史数据,广东代表团以 15 次入围金牌榜的绝对优势位居第一,成为全运会历史上最稳定的 “强者”。从第一届全运会开始,广东从未缺席金牌榜前五,展现出强大的综合竞技实力。

上海代表团也以 13 次入围前五名位列第二,作为中国体育 “重镇”,上海在游泳、田径、球类等多个项目中长期保持优势。
在金牌榜首的位置争夺上,广东和山东形成了 “双雄争霸” 的格局,不同的是,广东自全运会开办60余年以来,成绩保持惊人的稳定性,体现了其长期的竞技活力;山东则凭借近年来的强势表现,斩获近五届全运会金牌榜头名,展现出 “后起之秀” 的强劲势头。
上海以3次登顶排名第三,在全运会早期赛事中,上海曾长期占据金牌榜榜首,成为当时中国体育的标杆。北京、辽宁、江苏各以 1 次登顶的成绩位列其后,这些省份的夺冠都体现了特定时期的项目优势和人才储备。
浙江、湖北、黑龙江、吉林等省份虽未获得过金牌榜第一名,但多次入围前五名,成为全运会赛场上的 “中坚力量”。
全运各项目有哪些“梦之队”?
就像奥运会上各国拥有 “梦之队” 一样,全运会上各省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王牌项目。这些项目凭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顶尖的教练团队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各省争夺金牌的 “核心阵地”,部分省份甚至在特定项目中具备包揽半数以上金牌的绝对实力。
比如在游泳项目中,浙江队的表现堪称统治级,五届赛事分别斩获 4 枚、15 枚、19 枚、16 枚和 11 枚金牌,总金牌数达到 161 枚,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
浙江队的优势不仅体现在金牌数量上,更在于项目的全面性,在自由泳、蛙泳、蝶泳、仰泳等多个泳姿中均有顶尖选手涌现,我们熟知的孙杨、汪顺、徐嘉余、叶诗文、潘展乐等在历届奥运夺金的游泳选手也均来自浙江队,形成了 “人才梯队” 的良性循环。
再比如广东省作为最早建立跳水队的省份之一,在广州、湛江、深圳等多个地市都设有跳水选材基地,同时省内训练点和体校数量众多,目前省级跳水比赛已有三四百人具备参赛能力,庞大的参赛群体中能筛选出大量有潜力的 “好苗子”。
而上海则在足球项目上长期处于国内顶尖水平,不仅全运会屡次捧杯,职业赛场上海海港、申花也常年稳居中超争冠行列。其强盛并非偶然,而是青训体系的深耕、职业俱乐部的良性竞争、体教融合的推进以及城市资源的全方位支撑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然,在一些相对冷门的项目上,也不乏“天降猛将”包揽历届金牌的故事,比如来自河北队的女子铅球选手巩立姣在全运会上创下五连冠的纪录, 一人托举整个队伍垄断了该项目的金牌。

全运会 “金牌大户” 的形成绝非偶然。从人才基础来看,广东、山东、江苏等 “金牌大户” 均为人口大省,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体育人才选拔提供了广阔的 “蓄水池”。
这些省份普遍重视青少年体育训练,建立了覆盖小学、中学、专业队的 “金字塔式” 人才选拔体系。以浙江游泳队、广东跳水队为代表,教练团队从娃娃抓起,通过校园体育、业余体校等渠道广泛发掘好苗子,再经过专业训练的层层打磨,将璞玉雕琢成顶尖选手。
同时,这些省份舍得投入资源引进高水平教练团队,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为运动员的成长提供专业指导。更重要的是,学校体育的普及、社区体育设施的完善、民间赛事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竞技体育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更形成了全民热爱体育运动氛围。
此外,我们可以发现体育实力的崛起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很强的关联。经济较强的东部沿海省份,能够持续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在场地建设、教练引进、运动员保障等方面占据优势,也在一定时期内“霸榜”全运,但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进步,更多非东部省份也在迎头赶上,逐步跻身金牌榜前列。
诚然,全运会的意义不仅在于成绩的比拼,更在于发现优秀的运动员苗子,推动体育精神的传播,激发全民参与体育的热情。从竞技体育的金字塔尖到群众体育的广阔天地,留在人们心里的不只是金牌的数字,更是对 “努力就有意义” 的相信,是对 “运动让生活更有劲头” 的认同,而这也是体育最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