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成都市成华区槐树店路一在建工地发生令人痛心的悲剧:塔吊拆除过程中发生坍塌事故,造成1人现场死亡,4人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目前,涉事工地已被封停,善后工作和事故原因调查正在开展。
五个鲜活的生命就此逝去,五个家庭瞬间破碎。血迹可以被冲洗,工地可以被封停,但生命的逝去留下的却是永远无法填补的空洞。

每一起重大事故的背后,都堆积着无数个被忽视的隐患。塔吊作为建筑工地的“擎天柱”,其安装、使用和拆卸各个环节都蕴含着极高的技术要求和安全规范。然而,违规操作、质量缺陷和管理漏洞这三把利剑,始终悬在建筑施工安全的头顶。
从安装拆卸来看,这一环节堪称塔吊生命周期中最危险的部分。资质不全的作业人员、不完备的方案设计、流于形式的安全交底,每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酿成惨剧。在使用过程中,日常检查维护的缺失、超载作业、疲劳操作,这些看似“小事”却可能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01安全第一,还是进度第一?
在项目现场,“安全第一”的标语随处可见,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又有几何?当施工进度与安全管理发生冲突时,老板们往往选择默许违规作业。在利润面前,生命的安全底线变得如此脆弱。工人们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作业,形成了“习惯性违规”的恶性循环。
02低价竞争的恶果:谁为安全买单?
建筑业早已陷入"狼多肉少"的残酷竞争环境。为了存活,企业不得不参与一场没有底线的价格战。更可怕的是,项目往往经过"剥洋葱式"的层层转包。总包单位以低价中标后,将工程转包给分包单位,分包单位可能再次转包给更小的施工队。每一层都要抽取利润,每一层都在压缩成本,到最后端的实际施工方手中,安全预算已经薄如蝉翼。
没有合理的利润空间,何来安全投入?专业的塔吊安装拆卸团队薪酬高昂,但"游击队"式的临时工价格低廉。于是,那些本该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的高空作业,交给了缺乏系统培训、安全意识薄弱的临时工。他们可能前一天还在老家务农,今天就已经站在数十米高的塔吊上操作。

这些临时拼凑“游击队”,时常缺乏系统培训,安全意识薄弱,管理难度极大。安全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成为必然,而不是偶然。
03安全员的困境:资料员还是守护者?
一位安全员戏称:“我每天80%的时间都在整理资料,只为证明自己履职了。”这句话道出了多少安全员的辛酸。现阶段的安全管理过于注重“留痕”,而忽视了现场实效。
有责任心的安全员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要应对上级各种资料检查,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现场不听劝诫的工人和默许违章的领导。没有实权的安全员,即使发现了隐患,也往往无力改变现状。
一位安友在评论区留言说:“我已经很努力检查了,但一个人看不过来。”这又是多少安全人的辛酸与无奈。安全管理需要的是良心和勇气,但更需要的是制度和权力的保障。

04五条生命的代价,能否唤醒行业的良知?
每一起事故发生后,总是伴随着紧急检查、整改通知和经验总结。但风头一过,一切又回归原样。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还要牺牲多少生命,才能换来真正的改变?
逝去的生命不是冰冷的数字,他们是谁的父亲、谁的儿子、谁的丈夫?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永远无法从这场噩梦中醒来。

建筑行业的安全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优化:
写在最后
安全不是成本,而是投资;不是负担,而是责任。五条生命的代价太过沉重,希望这次能够真正唤醒行业的良知,让安全第一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个建筑人铭刻在心的行为准则。
唯有将安全文化深植于行业的每个角落,才能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早日到来——每个工人都能平安回家,每个家庭都不再因事故而破碎。

扩展阅读
起重吊装作业操作安全培训



















































































注:素材综合整编于网络,仅作安全分享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