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装修倒垃圾,物业说该业主自己运,业主觉得物业该负责,吵到最后只能打12345投诉。现在有了这份指引,谁来运、收多少钱、什么时候清,写得明明白白,太省心了!”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一小区居民徐女士忍不住为新出台的软法指引点赞。
今天,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正式发布《普陀区规范小区装修垃圾短驳清运工作软法指引》,为小区装修垃圾从现场到指定堆放点这“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给出了协同共治的普陀方案。
装修垃圾“堵心”费钱,权责模糊起纷争
普陀区新旧楼盘并存,装修垃圾短驳清运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2017年上海市就明确要求居民将装修垃圾投放至指定场所,由此催生的短驳清运需求,却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心病”。在上海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某小区,新增建筑垃圾堆放站后,收费争议就一度让居民和物业僵持不下;而在一些老旧小区,问题则更为复杂,不少小区规划时压根没预留足够的垃圾堆放点,垃圾随意堆在楼道口、绿化带,不仅影响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有的装修队清运一次张口要500元,有的说300元,我们根本搞不清行情,总怕被‘宰’。”一位居民的抱怨,道出了收费不透明、不统一、甚至有擅自预收费用的普遍困境。
除了收费乱象,责任推诿更是让矛盾雪上加霜。部分小区物业承诺免费清运装修垃圾,可后续又以人工成本过高为由反悔;另有小区明确要求装修方自行将垃圾运至指定堆放点,但不少居民图省事随意乱堆,物业不愿承担这份“额外成本”,双方为此争执不休。普陀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兰队长对此深有感触:“这类问题大多不涉及严重违法,我们只能反复上门协调,但人力有限。而且责任界定模糊,罚居民或物业都会引发不满,执法队更多时候只是‘托底协调’的角色。”更棘手的是监管难题,垃圾乱堆放、收费不规范等问题隐蔽性强,相关部门很难做到实时监督,违规行为往往难以及时处置。
民声引航立软法,柔性治理解难题
今年以来,在市委依法治市办的部署指导下,普陀区在全区开展了“软法赋能基层治理行动”,组织多方力量编制软法,着力以软法破解基层治理困局。其中,长风新村街道选择了“装修垃圾短驳清运”作为软法主题,这一选题源于街道法治观察员的一篇观察建议:法治观察员翟律师关注到相关纠纷报道后,结合区域实际撰写了观察建议,得到了区委依法治区办及长风新村街道的重视。街道随即对部分小区开展深度调研,确定了“装修垃圾短驳清运”作为软法指引主题,并在软法编制顾问团的共同参与下,启动了软法指引编制工作。编制团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精准衔接法律落地“最后一公里”——针对《民法典》中仅明确投票比例却未细化执行流程的问题,设计配套文本模板与具体执行路径,将抽象条文转化为可操作步骤,破解法律法规“水土不服”难题。为化解物业抵触情绪这一核心阻力,指引明确将垃圾短驳义务纳入物业服务范围,使义务转化为合同约定而非额外负担。
这份指引的形成凝聚了多方智慧,编制过程中不仅多次召集社区居民、职能部门、居委会及物业代表座谈征求意见,落地阶段居委会亦联合司法所、房办等部门拓宽意见收集渠道,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向居民普及指引内容,针对疑问联动律师开展专题答疑。更关键的是,指引坚守柔性治理本质,翟律师特别强调其“不指挥职能部门、不凌驾法律设罚则、社区自愿使用”的“偏软不偏硬”属性,同时明确核心定位——让居民成为共治主角。
“软准则”“硬依据”兼顾公平与民生温度

这份为破解收费不透明、堆放点不足等四大痛点而制定的软法指引,以《民法典》和《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为依据,聚焦居民、物业、清运单位三方主体需求,既兼顾公平与温度,又充分保障居民自治权利。责任界定上,厘清居民、物业、清运企业权责边界,杜绝推诿;收费环节附《收费公示模板》实现明码标价,并增设权利义务告知书平衡双方关系;针对堆放点不足问题,推动居委会联合物业排查空间、提升清运效率并建立巡查制度。核心内容中,既保障业主清运方式选择权,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及收费酌情照顾,又用近半篇幅强化民主程序,杜绝闭门决策。“有了指引,调解矛盾有依据,居民协商更顺畅,社区凝聚力也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