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国际政治舞台上,中日关系无疑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而高市早苗近来在涉台问题上的言论,犹如一块石子,激起了两国关系的滔天巨浪。一方面,她在国会答辩中发表了错误而激进的言论,严重干预了中国的内政,结果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响,反而使她的支持率在国内水涨船高。这种局面让人不禁思考:高市早苗究竟凭什么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依然稳如泰山?
根据11月23日的民调数据,日本《读卖新闻》显示,高市早苗的内阁支持率依旧坚挺,维持在72%左右,甚至比上个月还提升了1个百分点。更引人注意的是,年轻群体(18-49岁)对她的支持率都在71%以上。这一切能否看作是日本民众集体对她强硬态度的认可?而另一家媒体《每日新闻》的民调则指出,对于高市的涉台言论,整整50%的日本民众表示“没问题”,只有25%的人认为有问题,剩下的24%则选择了摇摆。这种广泛的支持确实会给她的对华政策带来更多勇气。

然而,抛开表面光鲜的数字,这样的支持率是否真如高市所愿地牢不可破?显然,支撑她政治命脉的并非是外交成绩,而是内政政策的成功。高市推出了一系列颇受民众欢迎的经济政策,比如儿童补贴和电费减免,这些措施直接触动了年轻家庭的痛点,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与改变。在经济压力日益增大的当下,选民们自然会优先考虑这些“入心”的政策,而不是遥远的外交事务。
可问题在于,高市早苗似乎把内政的“加分”视为她在台湾问题上挑衅的筹码,这种做法未免太过冒险。如今,中方已经做出了强烈反应,暂停了日本水产品的进口,并对赴日旅游发布了警告。此时,中方的反制措施尚未全面波及到普通民众,但可以预见,一旦这些影响逐渐显露,高市的支持率还能撑多久,那就是个未知数。如果经济受到反制措施的重创,年轻选民对此不满时,又会如何选择?

从另一层面来看,支持高市的50%民众很可能是基于两种心理。第一,保守思潮在日本的抬头,促使他们对此类强硬言论感到认同;第二,部分人对台海问题的复杂性缺乏深入理解,这使得他们对于高市的言论不以为然。细想一下,高市早苗作为“安倍弟子”,无疑继承了自民党内部长期以来的右翼传统,试图将台湾问题作为工具,借以转移日本民众对国内问题的关注。然而,打“对华牌”能否真正稳住高市政府的地位,实属未知。
如果高市继续加大对华的挑衅力度,中方的反制措施必将愈演愈烈,而随之而来的代价便是日本民众的生活成本上升。日本汽车、半导体等重点行业也感受到了深深的不安,毕竟谁也不愿在这场国际博弈中沦为牺牲品。此外,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新上任的内阁固然支持率高企,但这种局面往往不具备持续性,细川护熙、鸠山由纪夫等前任首相的高开低走就是明证。

在这种情况下,高市早苗的支持率表面上看来似乎坚固,实则隐含不小的风险。若她继续以煽动性、民粹化的言辞来维系人气,最终只会暴露出其基础的脆弱。当真正的经济后果开始显现,那些“觉得没问题”的民众是否还会坚守立场?时间会给出答案。
总而言之,无论高市早苗的支持率如何飙升,这都无法掩盖中日之间紧张关系的本质。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任何试图挑衅的行为都必将遭到严厉的反击。高市的表现,越疯狂的挑衅就意味着中方的回应越强烈,而这些代价最终将由日本民众来承担。作为政治领导者,她所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眼前的支持率,更需全盘考虑未来的风险与挑战。看似平静的支持率背后,隐藏着风暴的前奏,一切还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