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新国门”人才大会上,北京建工机施集团海亚公司总经理邹建磊被授予“新国门”领军人才称号。“80后”邹建磊已在建筑一线深耕21年,首都机场的巨型机库、大兴国际机场的航站楼、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等工程项目都曾留下他挥洒的青春汗水。他以一颗匠心为建筑精品锻造“钢筋铁骨”,用创新确保工程更安全、更高效、更优质。
以工地为家的坚守与担当
2004年,邹建磊怀揣着对建筑事业的热忱加入北京建工集团。从技术员到项目经理,从普通工程到重点工程,他始终把“奋斗”二字刻进行动里,以工地为家,与钢筋为伴,在急难险重中淬炼青春。
2013年,一直深耕技术岗位的邹建磊迎来职业生涯首次“跨界挑战”——担任葡萄博览园配套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经理。对他而言,这不仅是角色的转变,更是责任的升级。“技术要落地,工程要见效,必须带着团队拼!”作为党员,他深知肩上责任,带领技术团队日夜钻研,坚持“首次做对、样板指路”,将新工艺、新技术融入每一道工序,将原计划工期提前了十多天,用“开门红”证明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真正的考验在青藏高原。2018年,邹建磊接过西宁熊猫馆项目经理的重任——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单体熊猫馆。面对零下20多摄氏度的持续低温、漫天飞雪的恶劣环境,他没有退缩:利用屋面板上铺岩棉被、场地里架电暖气,为施工打造出一片温暖空间;面对双曲面玻璃幕墙的异形造型难题,带领团队“化整为零”,将886块玻璃分割成菱形、三角形等平面单元,再精准拼接出完美弧度。最终,项目不仅如期完工,更让大熊猫提前20天落户高原。
类似的奋斗场景,在邹建磊的职业生涯中不断上演: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他带领突击队以日吊装600吨、60吊次的“加速度”,30天完成2.2万吨钢结构吊装,创造北京建工集团新纪录;2020年春节,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他提前协调劳务人员返京及材料进场,确保正月初五就实现复工,两个月后完成国内最大体量钢桁架转换结构卸载;在新国展二期,他带领团队封闭施工3个月,靠硬核技术实现1168吨钢桁架“一次整拼成型、一次精准对接”技术突破……21年来,从首都机场A380机库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从北京银行科技研发中心到首都国际会展中心,邹建磊用“工地即战场”的坚守,为一座座建筑精品筑起了最坚实的“钢筋铁骨”。
以创优为导向的攻坚与突破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而钢结构施工就是让艺术落地的‘硬功夫’。”邹建磊常说,面对复杂工程,唯有创新才能破解难题,唯有匠心才能铸就精品。
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中,钢屋盖网壳结构东西跨度72米、南北长252米,是国内少有的大跨度索承网壳结构。如何实现无支撑大面积屋面网壳的精准安装?邹建磊带领团队没有照搬传统经验,而是与行业专家反复研讨,最终确定“高于国家标准”的精细化施工方案:从构件加工到运输,每一步都制定严格质量控制标准——主拱侧向弯曲度控制在万分之五,焊缝余高严格限制在0-1毫米。更关键的是,团队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反复模拟推演施工过程,针对近2万平方米的无支撑网壳难题,创新采用“地面小拼、操作架中拼、液压顶推滑移到位”的方案,让重达数千吨的网壳结构像“小钢桥”一样在空中“滑行”。为确保滑移精度,团队引入北斗定位系统实时监测,将定位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历时31天、30次滑移、168米“行走”,网壳最终完美合拢,呈现的“鲲鹏展翅”主体结构成为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景观。
邹建磊用行动证明,善建者的创新,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直面问题、扎根一线的智慧碰撞,是为了工程更安全、更高效、更优质的执着探索。
以终身成长的姿态与时代同行
21年扎根一线,邹建磊的成长轨迹,是一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超越”的奋斗史。从专注技术的专业型建造师,到统筹全局的复合型管理者,再到引领行业的专家型领军者,他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与动力。
邹建磊深知,技术的迭代需要知识的更新。多年来,他累计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篇,主持和参与完成大跨度航站楼、大型场馆、交通枢纽等重大科研课题18项,参编省部级以上施工规范、标准7项,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36项。这些成果不是实验室里的“纸上谈兵”,而是从西宁熊猫馆的低温施工、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的北斗监测、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的钢桁架提升等一个个实际工程中提炼总结而来,是“带着问题学、奔着解决去”的智慧结晶。
他更明白,能力的提升需要视野的拓展。作为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不仅深耕一线,还担任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中国钢结构协会焊接与连接分会理事、北京市危大工程评审专家等多个行业职务,将自己的经验转化为行业共享的知识,为推动建筑行业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邹建磊常说:“一名党员,不仅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更要有带动身边人共同进步的觉悟。”他积极培养青年人才,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就是要走在前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本报记者 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