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上次讨论过英国和美国的航母建造计划。大家都知道海军军控条约就要到期了,各国都在着手建造更多的军舰。日本则是特别有心计的。因为日本在航母的配额上远远不如美国和英国,分配给他们的总吨位只有8.1万吨。他们已经建造了赤城号和加贺号两艘大型航母,再加上一艘小型航母龙骧号,以及一艘旧航母凤翔号。这样一来,日本剩余的配额已经不多,大约只剩下12600吨。这个吨位根本不可能建造两艘航母,甚至连一艘航母都不够。所以日本人就开始考虑其他办法,决定让凤翔号退役,这样就能腾出空间来。通过退役凤翔号,他们大概可以凑出两万吨的吨位。到了这个时候,日本有两个选择:要么建造一艘大型航母,重量可以达到2万吨,要么建造两艘小型航母,每艘重量1万吨。日本紧盯着美国的动向,看看美国将要建造什么类型的航母。恰好,美国在这个时候建造了一艘小型航母——突击者号,日本立刻决定也建造两艘1万吨的小型航母。

美国之前建造了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并且还计划建造两艘大型航母——约克城号和企业号,合起来总共是5艘航母。日本之前建造了赤城号、加贺号,再加上小型航母龙骧号和新建的两艘小型航母。这样一来,日本也能凑出5艘航空母舰。尽管日本的总吨位没有美国的大,但数量上却是一样的。日本海军军令部似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计划,但这个想法却把航母设计师藤本喜久雄气坏了。因为海军军令部要求在10500吨的小型航母上塞进100架舰载机,这让藤本觉得根本无法实现。无奈之下,藤本提出放弃这个设计,他坚决表示要么你们自己去做,要么我不干了。最终,日本海军军令部不得不妥协,把舰载机的数量减到了72架,同时也减少了火炮和装甲的数量。就这样,设计方案经过了多次修改,一直到1934年,才发生了著名的友鹤事件。友鹤号是一艘排水量约600吨的鱼雷艇,实际上这艘船是为了钻《伦敦海军条约》的空子而建的,名为鱼雷艇,实际上却是个袖珍的驱逐舰。由于它船体过小,搭载的大炮和火力严重失衡,最终设计上的错误给日本带来了灾难。

友鹤号在1934年2月完工,随即加入了佐世保警备战队的第21鱼雷队,并开始了为期6天的训练。最后一项训练是夜间攻击,由于风浪太大,训练提前结束,舰队返航。但途中,友鹤号遭遇了猛烈的风浪,船身剧烈倾斜。按理说,鱼雷艇应该能在船身倾斜90度时自行恢复平衡,但友鹤号却由于船身设计不合理,在倾斜到40度时就再也无法恢复,直接翻覆沉没。事发时,天还没亮,大家并不知道船已经沉没,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发现这艘船不见了。经过搜寻,13名船员被救起,但72人死亡,28人失踪。藤本喜久雄作为设计师,遭遇了来自各方的指责。尽管他感到非常委屈,因为这并不是设计本身的问题,而是海军方面过于贪心,想在600吨的小船上塞进太多武器。结果船体重量过重,重心偏高,导致船只失衡,最终酿成悲剧。海军意识到问题后,修改了新的航母设计方案,决定尽量降低重心,并取消了155毫米炮等装备。

新的航母项目于1934年11月开始立项,而藤本喜久雄却在1935年1月因脑溢血去世,年仅47岁。藤本的去世意味着总设计师的更换,接替他的是平贺让。与藤本的激进风格不同,平贺让的设计风格保守许多。1935年,日本还经历了第四舰队事件,这起事件让日本海军的设计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当时的天气预报尚不完善,台风的路径难以精准预测。尽管海军已经提前得知演习区域可能会有强台风路过,但他们依然坚持要在台风中进行舰船耐波性测试。最终,41艘参与演习的军舰中有19艘遭受重创,45名水兵丧生。

调查委员会得出的结论是,日本军舰的结构强度不足,而问题的根源就是设计师藤本喜久雄对焊接技术的过度依赖。当时的电弧焊接技术还不成熟,造成了舰体的强度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决定加强舰体的结构强度,并将焊接的部分改成铆接,虽然这样会增加重量,但至少能够确保舰体的稳固性。最终,许多船只回厂进行加固。此后,平贺让也对航母设计进行了一些修改。

然而,这次事件也让日本海军意识到,他们在吨位和设计上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随后的航母苍龙号便放宽了吨位限制,最终达到了1.8万吨的排水量。苍龙号于1935年12月下水,距离华盛顿海军条约结束只剩8天。此时的苍龙号无论是在吨位上还是设计上都没有受到条约的约束,成为了日本海军的一款全新航母。

苍龙号的标准排水量为18,000吨,满载排水量接近2万吨,飞行甲板长度达到216.9米,宽度为26米,比船体还宽。它搭载了约70架飞机,包括21架零式战斗机、21架97式舰载攻击机和21架99式舰载轰炸机。苍龙号还成为了日本海军第一艘建造完成后没有进行改装的航母。其他航母如赤城号和加贺号,则在建造过程中就进行了改装,尤其是三层飞行甲板的设计,实在不太合适,最终被拆除,改为单层飞行甲板。

加贺号和赤城号在改装过程中参与了很多重要战斗,尤其是加贺号,参加过多次轰炸任务。苍龙号和龙骧号也曾参与过对中国的轰炸行动,这些航母因此也为日本的侵华战争贡献了力量。赤城号和加贺号因为改装进度不同,参加的战斗较少,但仍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段历史,反映了日本海军在航母设计和建造中的一系列挑战与应变过程。尽管他们在技术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和尝试,但也因过于追求性能和吨位而犯下了不少设计上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