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台海局势骤然紧张,海面上如同压着一层沉重的乌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展开大规模军演,导弹从发射架上升空,拖着炽烈尾焰划破天空,海上的战舰在浪涛间高速穿梭。而在空中,最吸引外界目光的,是当时中国空军最先进的苏27战斗机。这些从俄罗斯引进、被视为“空中利剑”的新锐装备,却在关键时刻暴露出自身的软肋——数量太少、机载设备落后、实战经验不足,看似威风十足,实际却难以形成真正的威慑,被讽为“好看却不中用的花瓶”。
那时的中国空军,主力仍是歼7、歼8这样的二代战机。它们的雷达探测距离很近,导弹有效范围有限,最关键的超视距作战能力几乎为零。苏27的到来曾让人寄予厚望,但现实十分残酷:首批24架苏27SK和双座教练机是在1992年才交付,到1996年危机爆发时,才刚刚具备最初步的作战能力。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批苏27的配置几乎算是“裸机”。机载的N001E雷达对空探测距离只有约100公里,同时也只能锁定两个目标;座舱里满是传统机械仪表,没有数据链系统,电子对抗能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对比之下,美军当时已经装备F-15E、F-16C/D等先进战机,雷达探测距离可超过180公里,还配备电子战吊舱,并能使用“发射后不管”的先进AIM-120中距导弹,作战水平远胜一筹。
台海上空的力量差距更加明显。美军“独立号”和“尼米兹号”两个航母战斗群逼近,搭载的F-14可以使用射程高达150公里的“凤凰”导弹,E-2C预警机还能提供全天候指挥。而台湾方面拥有50多架IDF战机,加上刚引进的F-16,其雷达与导弹性能都比苏27要先进一代。

解放军那24架苏27分散部署在芜湖和湛江两个基地,每次执行巡逻任务都捉襟见肘,有时甚至需要挂载火箭弹来补足火力。一位参加过演习的老飞行员回忆:“我们的苏27飞出去就是撑个场面,一开雷达就被对方干扰。真要打起来,只能靠肉眼盯着追、贴着打,跟当活靶子差不多!”

这场危机让中国空军深受震动。苏27被称为“花瓶”并不是飞机本身不好,而是整个空军体系都存在重大短板——缺少预警机,没有完善的数据链,先进导弹数量不足,整体联合作战能力偏弱。
但也正是这次严峻的考验,让中国空军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1996年之后,中国加快苏27国产化,先后推出歼11A、歼11B,用上国产相控阵雷达与霹雳12中距导弹;苏30MKK战机、空警2000预警机陆续入列,让空军体系逐步完整起来。
二十多年过去,当年在海峡上空小心翼翼巡航的苏27,已经成长为庞大战机家族的起点,衍生出歼16、歼20等“空中长城”。2016年南海对峙中,解放军逼退美国航母;2022年佩洛西窜访台湾时,歼20跨越所谓的“海峡中线”,标志着中国空军已从当年的“摆设”蜕变为真正的“锋利战刃”。
回头看1996年的那24架苏27,它们的无奈与心酸,反而成了最宝贵的教训:真正的核心技术无法依赖购买,国家强盛的道路终究要靠自己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