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黄磊
自永辉超市(601933.SH)宣布学习胖东来进行门店调改后,资本市场对于这个传统的商超巨头关注度有增无减。在全国业务承压的同时,永辉超市深圳区域8家调改门店却“意外”跑出了增长曲线,深圳门店在今年10月份已悉数盈利,人均薪资暴涨45%,永辉业绩迎来“深圳式”反转,成为转型中的关键样本。
传统商超巨头迎转型阵痛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永辉这家传统商超巨头经历了激烈的改革阵痛,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 675.74 亿元,同比减少 14.0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4.65 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亏损增加了1.36 亿元。
但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亏损较去年同期下降达6.32亿元;扣非后归母净亏损15.0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8.4亿元。
对于2024年营业收入下滑的原因,财报中解释了原因,公司在关闭 232 家尾部门店使得公司 2024 年整体收入同比下降 14.07%。在此背景下,永辉超市还宣布一项融资计划,拟募集31.14亿元用于门店改造等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深圳8家调改门店率先跑出盈利样本
就在全国业务承压的同时,永辉超市深圳区域却“意外”跑出了增长曲线。数据显示,深圳8家调改门店在今年10月份已悉数盈利,这场变革所带来的价值或许正被市场肯定。

永辉在深圳的转型始于去年11月,当时永辉超市广东省内首家“学习胖东来”自主调改门店卓悦汇购物中心店正式开门迎客,门店焕然一新,货架高度从2.2米降至1.6米,照明与动线全面重构,商品更新率达70%,新引入单品近5000支,新增率接近60%。进口商品占比也从7%提升至21.3%,成为了永辉调改店中进口商品占比最高的门店之一。
一年后,该店销量同比翻番,客单价提高20元,客流增长80%,成为全国调改标杆。随后,宝安大仟里、罗湖益田假日等门店相继改造,深圳区域整体扭亏为盈,员工人均工资暴涨45%,总分红额近100万元,业绩迎来“深圳式”反转。永辉CEO王守诚在2025年新品发布会上表示,经过一年调改,深圳的八家门店客流增长平均超70%,毛利率提升约2个百分点。
永辉副总裁佘咸平在接受采访时形容这次变革为“一场彻底的商品中心化变革”。
深圳盈利样本的启示
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这一局部反转,成为永辉寻找“新零售业绩提升” 的关键样本。
深圳为何能率先跑出盈利样本?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采访时分析,深圳具备“高消费结构+口岸流量+商业支持”三重优势,是永辉调改体系中的天然试验场。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2.5岁,消费能力强,对品质、进口、趋势性商品敏感。永辉把进口占比提高至21%后,转化率极高。
第二,口岸经济带来外溢流量。罗湖、福田多家门店靠近口岸,叠加港人来深消费潮,在港版支付渠道的刺激下,部分门店港客占比最高达15%,显著拉高客单价。
第三,强竞争倒逼更好的体验。深圳购物中心密度全国最高,商业体愿意给体验型零售业态更低租金和更长装修期,使永辉得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和动线重构,打造差异化体验。
深圳模式业绩亮眼,但柏文喜认为,其全国推广难度不小,需要跨过三道“核心门槛”:第一道坎是消费结构差异明显,年轻高消费客群并非全国标配。他提到,二三线城市客单价敏感带普遍在25~35 元,而深圳调改后客单价抬升约20 元仍能被接受。同样的进口商品结构下沉后,周转速度、毛利率都可能“水土不服”。
二是租金与人工成本结构不同。深圳部分门店可获得结构性低租,而在内陆城市,若租金占比超过4%,再叠加45%的涨薪和30%的人力扩编,利润模型可能迅速转负。
三是供应链半径限制。深圳依托珠三角“1小时冷链圈”,能够支撑高频补货与高更新率。但北方区域物流半径翻倍后,生鲜与烘焙货损将上升2–3个百分点,直接侵蚀毛利。
柏文喜认为,永辉必须将“深圳模式”拆解成不同层级的“变量模块”。在一线城市保留进口占比高、动线优化、体验设施完善的“完整版”;在地级市缩减进口SKU、降低调改复杂度,将涨薪幅度控制在20%以内;通过区域DC与本地直采减少冷链损耗,才能稳住盈利模型。
(永辉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