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绿捷食安事件”的查处通报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涉事企业绿捷公司因串通投标、供应变质食材等违法犯罪行为,8名责任人被依法逮捕,相关监管部门负责人被追责问责,市属国企紧急接管484所学校供餐业务。
校园餐桌安全,直接关系青少年身体健康和成长发育,关乎千万家庭的希望与国家的未来。上海“绿捷食安事件”中,涉事企业明知食材存在质量问题,却为压缩成本不惜使用变质原料,其行为已超出商业道德范畴,构成对未成年人健康权的公然侵害。更令人愤慨的是,该企业通过勾连招标代理公司、组织陪标等非法手段,违规中标86个校园餐项目,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局面。这种将孩子健康当作盈利筹码的“黑心”行为,突破了法律红线与道德底线,必须受到严厉惩处。
按照规定,学校校长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校长陪餐制、膳食委员会等机制本应成为校园餐桌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但现实中,一些学校将食堂外包后便放松监管,对供应商的资质审核流于形式,对食材采购、加工、储存等环节缺乏有效监督,使校方主体责任形同虚设。尤其需要引起警惕的是,校园餐桌安全出了问题,往往与腐败行为紧密交织。从全国查处的大量校园餐相关违纪违法案件来看,不少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插手招标采购、收受企业回扣,导致“黑心企业”一路绿灯进入校园,形成监管者与违法者“合谋”的黑色利益链。
遏制校园餐桌种种乱象,必须以“零容忍”态度强化惩戒与制度建设。不仅要对涉事企业吊销执照、追究刑责,还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校园餐供应商黑名单制度,对违法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终身禁止进入校园市场;完善校园餐招投标机制,推行“阳光招标”,对投标企业的资质审核实行“实地核查+动态评估”,杜绝“围标串标”等暗箱操作;落实校园餐桌安全总监制度,确保监管岗位专人专职,避免身兼数职导致的履职缺位。唯有让制度长出“牙齿”,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黑心”逐利冲动。
守护校园餐桌安全,应形成“学校主导、企业负责、家长参与、社会监督”的闭环管理。学校要真正落实校长陪餐制,建立“明厨亮灶”实时监控系统,让家长通过视频随时查看后厨情况;拓展家长参与渠道,吸纳家长代表进入膳食委员会,参与食材验收、菜谱制定等全过程管理。监管部门需转变监管模式,从重成品检查转向全链条监管,加强对食材采购源头、运输储存、加工制作等环节的常态化检查,利用抽检、飞检等方式及时发现隐患。同时,建立“接诉即办”的反馈机制,对家长、学生的投诉举报快速响应、严肃查处,让每一条线索都能成为监管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