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崔可腾 实习生 赵钰灿
没想到,廉价饰品暗藏“杀机”?
11月23日,“廉价首饰致癌物超标9000多倍”的消息冲上热搜,引发公众对饰品安全的广泛关注。
精致的项链、闪亮的耳饰、时尚的手链等等,这些合金饰品凭借其高颜值且价格便宜,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也成为许多人展示个性的一种方式。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些外表美丽的饰品背后,可能隐藏着严重的健康隐患。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接诊多名患者,因长期佩戴合金饰品出现皮肤红肿、瘙痒、脱皮等过敏炎症反应,经医生确诊,为“首饰性皮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科主任医师李厚敏表示,“首饰性皮炎”是指接触首饰以后发生的皮炎。当金属接触我们皮肤后,尤其是与汗液、油脂分泌的成分接触,时间长了以后,在一些特应性体质的人当中,就会造成接触的地方因金属长期刺激,产生过敏反应,甚至毒性反应”。

医生介绍,首饰性皮炎的发生与饰品的材质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镍、镉等重金属成分,这些物质常常是导致过敏的罪魁祸首。
其实,市面上不少饰品宣称使用金银材质,但实际上可能含有其他不易察觉的重金属成分,这也是很多消费者在佩戴后出现皮肤问题的原因之一。

为此,记者走访多地饰品批发市场,发现不少饰品以“堆”为单位批发,手镯、项链等单价多在十几元至二百元之间,部分耳钉批发价低至1元。这些饰品表面多标注镀金、镀银工艺,看似高端实则价格低廉,吸引大量消费者购买。但很多消费者往往忽略了饰品的成分。
不少商户表示,他们销售的每一款首饰都符合标准,无毒无害。

但是,这些首饰真像商家所宣传的那样,能达到其承诺的品质标准,并且安全无毒?

记者从线上线下20家商铺随机采购21件样品送检,结果令人震惊:21件样品中17件镀层厚度不达标,一款“镀银”手镯银镀层仅0.24微米,远低于标准2微米,差距超8倍;一款“镀金”手镯金镀层仅0.03微米,远低于标准0.5微米,差距达16倍。
在行业标准中,对镀金、镀银饰品的金银覆盖层厚度有明确要求。

金覆盖层厚度0.5微米以上的称为镀金覆盖层饰品,银的覆盖层厚度在2微米以上的包括2微米,可以称为镀银饰品。
据检测显示,这17件饰品的主要成分为铜、锌、镍等合金元素。严格来说,这些产品根本不能算作商家所宣称的“镀金镀银首饰”,而应归类为普通合金饰品。

另外,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材质中心贵宝室副主任吴嵩表示,目前初步测试下来,金黄色的这些首饰产品,它金的覆盖层的厚度普遍是比较低的,如果达不到金覆盖层的厚度,那么就不能称为“镀金产品”。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消费者出现耳部皮肤红肿、瘙痒、刺痛等不适症状,往往是由于首饰中的镍元素超标。
而记者所购买的样品中,确实发现了一副耳环产品,镍的含量竟超标近3倍。
上海市质检院有限公司轻化所检测室主任左莹介绍,镍是一种致敏性金属元素,约有15%到20%的人群是对镍元素是过敏的。
令人震惊的是,来自广州一家饰品批发市场的一副耳钉样品,虽然明确标注了这个耳钉是S925银,但经过检测发现这批饰品抽样检测表面主要成分元素跟“银”没有丝毫关系,并且还出现了镉元素超标的问题。镉是一种一级致癌物,且该样品中的镉元素含量竟然超标了9000多。

左莹解释,镉金属的含量达到了9.28×10的5次方毫克每千克,相当于是92.8%的含量。按照我国强制性标准,要求金属镉的含量小于等于100毫克每千克。
调查还发现,部分商家为牟利,在普通合金饰品上刻“999”“S925”等贵金属印记,甚至伪造检测报告误导消费者,而这些饰品实际金银含量极低。

有消费者表示,在出去拍照或者装饰自己选择饰品时,一般主要看它的美观程度以及和衣服搭配来选择。
那么,如何正确挑选“靠谱”的首饰呢?

专家特别提醒,一定要小心低价饰品,材质虚标和重金属超标都会带来潜在的风险!
消费者选购首饰时,应优先选择纯金、纯银、天然玉石等安全材质,线下可通过正规商场、线上可以通过品牌官方旗舰店等渠道购买,避开景区、车站周边摊点和价格远低于市场价的不明网店;
仔细查看纯度印记及检测证书,比如足金、S925银等标识,无标识的慎选;

检查饰品有无划痕、变形,镶嵌款要确认镶嵌是否牢固,避免工艺瑕疵或劣质品;
向商家索要对应饰品的鉴定证书,通过证书上的二维码或检测机构官网,核对证书信息与实物是否一致,还要确认出具机构具备检验检测资质,杜绝伪造证书的假货;
新首饰佩戴前,可在手腕内侧做24-48小时过敏测试,避免健康风险。
此外,呼吁监管部门及电商平台加强监督,严厉打击不合格饰品。
上一篇:成都一木之家装饰清新餐厅家装
下一篇:2025年优质榻榻米床垫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