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快递驿站去取件,突然发现原来的电子灯带不用了,又用回了传统的条码模式。电子灯带也才用了一个月,而且投入的成本应该不小,据说一个灯带要9.9元,还有配置一个1000多元的专门的路由器。
第一次见到电子灯带时,作为改善人,一眼就能看出其设计背后的用心:
绿色环保:无纸化循环使用,省去传统条码打印、粘贴的耗材浪费,契合 “消除浪费” 的精益理念;
智能防错:取件需出库才能熄灭灯带,从流程上避免漏取、错取、漏出库,解决了驿站长期困扰的痛点;
效率提升:声音 + 灯光双重提醒,理论上能让顾客快速定位快递,减少翻找时间,也降低网点工作人员的核对成本;
数字化落地:实现取件数据实时记录,摆脱传统人工录入的繁琐,符合当下智能化趋势。
正可谓方便了网点,方便了顾客,绿色环保,绝妙的改善点子。这就是我们很多改善人的思路。

网点端:流程未简化,成本反增加
传统模式的操作步骤是 扫码 1”→设备出标签 2”→贴标签 1”,看似有三步,但流程成熟、操作熟练;而电子灯带模式是 扫码 1”→夹灯带 1-3”→扫灯带码 2”,表面步骤数量相近,实际隐藏着更多浪费:
操作浪费:部分快递包装不规则,夹灯带需要反复调整,耗时远超贴标签;灯带码尺寸过小,扫码时需精准对准,效率不稳定;
成本浪费:初期 1 万多元投资尚未收回,后期灯带损耗、电池更换、专用网络费用等持续支出,成为网点的负担;
管理浪费:灯带故障、录入失误等问题,顾客取件时工作人员仍需手工录入查询,反而增加了额外工作量。

顾客端:体验未提升,痛点反增多
对顾客而言,电子灯带的 “智能化” 反而变成了 “复杂化”:
门槛问题:老年人、首次取件用户需绑定手机、扫码或刷 NFC,学习成本高,操作不熟练者需工作人员协助,反而拖慢整体效率;
批量取件问题:代取多人快递时,需重复扫码进门,步骤繁琐,比如丈夫取老婆、小孩、父母、自己的快递,就要重复到门口扫码或刷NFC好几次;
环境干扰:高峰期 3 人以上取件时,灯光闪烁、声音刺耳,目视化提醒变成干扰项,顾客难以确认是否取完、取对,场面混乱;
容量瓶颈:超过 8 人需排队等候,而下班高峰期多人聚集是常态,改善反而加剧了排队问题。
数字化、智能化的改善是很好,但是改善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智能化、数字化,改善是为了简化作业消除浪费,改善是为了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或服务。
但是不能说电子灯带的改善就失败了,更不能因电子灯带的失败就彻底否定并恢复到原来状态,因为改善必然会有失败,失败寻找原因,重新来过,每一次失败都在帮我们接近问题本质。彻底弃用并回归传统模式,其实是另一种浪费 —— 浪费了初期投入的成本、设计思路中的合理部分,也浪费了从问题中学习的机会。
与其因一次不完善的改善就全盘否定,不如像丰田的 “持续改善” 文化那样,深入现场(Gemba)分析问题根源,保留合理部分、优化不足环节,让改善在迭代中逐渐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