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繁花》里,小阿姨对年幼的阿宝说,“南京路天津路,倒马桶的房子,要多少有多少。”回到现实中,随着上海最后万余户居民家庭告别“拎马桶”,这段“有味道的时光”终成历史。这场持续三十多年的“攻坚战”是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注脚,蕴含内涵式发展的城市温度和治理智慧。
城市发展不仅要“见物”,更要“见人”;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曾经,道路一边是装潢精致的摩登大厦,另一边却是没有卫生设施的老旧住房,城市空间内残存的“反差地带”,隐隐刺痛着上海这座全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也考验着这座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长远发展,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并亲自推动解决百姓居住环境问题。“不能拎着马桶走向现代化”,是这座城市许下的民生诺言,也是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持续攻坚的民生工程。
为了解决“拎马桶”这道难题,上海使出了城市管理的“绣花功夫”。设施改造精确到户、群众工作精确到人,以“一区一策”“一项目一方案”“一户一档” 的科学规划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不断深化政策供给的靶向性,对齐精细化管理的颗粒度。从户内加装设施,到户外开辟空间,上海在“螺狮壳里做道场”,在一平方米内做文章,向存量要功能,向集约要空间,向更新要效益。
为了攻克“拎马桶”这道难关,上海更拿出了久久为功的决心。面对改造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从制定改造方案时的因地制宜、事无巨细,到开展群众工作时的不厌其烦、不知疲倦,改造工程的决策者与“施工队长”们始终保持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在城市发展的年轮里镌刻下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经历三十多年的“民生工程接力”,“拎马桶”终于淡出历史舞台。但城市更新还在持续推进,多层住宅加装电、“15分钟社区生活圈”绘就幸福圈……上海站在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起点上。
下一篇:油漆的免浪费使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