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旧改史
在上海城市发展中
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楼林立的大上海,或许一个转角就是“72家房客”的破旧房子,清晨的弄堂口,居民们排着队“倒马桶”。
“不能拎着马桶走向现代化!”在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接续努力下,2022年7月,持续了30年之久的上海成片旧改历史性收官;没有半分停留,上海马不停蹄地打响了零星旧改、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的攻坚战。
又是3年时间,一场硬仗接着一场硬仗打!每个被“消灭”的马桶背后,市区各部门都在以更精细化的针脚,织补着新一轮城市更新的“一砖一瓦”。2025年9月底,全市“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困扰了几代人的“里子”难题,由此解决。

第一笔:民心账
普育东路101弄1-4号,现在的模样,是这一整片居民区里最新、最好看的楼。
63岁的居民张虹,从小在这里长大。听说新房子正在做最后的回搬准备,她拎了包就从外区赶来。刚踏进新家,急着掏出手机——
“姆妈,侬看呀,赞伐赞伐?卫生间有马桶,是抽水马桶!汏浴也方便,头顶有暖气。侬看这是阳台,朝南朝南,天天可以晒太阳……”
手机那头,92岁的老母亲郑爱如,笑开了花,“快问问,啥时候可以搬回来?我想回来住呀。”
一问一答间、欢声笑语里,是这一大家子十多年的期盼。
这里曾是中心城区典型的“老、小、旧、破”,小梁薄板结构,楼梯吱呀作响,一层几户居民合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因为实在不方便,家家户户都自备一个痰盂罐。
住在市中心,却过着“拎马桶”的蜗居生活。当年的孩童,如今早已白了头。
城市更新中,每一户家庭都不能落下——这是上海始终坚守的城市温度。
在完成成片旧改历史性任务后,这些零星旧改和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如果仅靠市场机制,很多都会因成本高、收益低而难以启动。
但这个看似“亏本”的举动,市区各部门全力以赴,能快则快,始终“真金白银”强化资金保障。
旧改,算来的从来不是经济账。它是一本凝聚人心的“民心账”,圆了千家万户期盼多年的“安居梦”。

第二笔:长远账
普育东路101弄1-4号旧住房综合改造项目,采用“抽户+原址改建”。142户居民中,先以自愿方式抽户释放部分空间,为其余居民腾出地方,配备独立厨卫空间,实现成套;同时,增加阳台空间,同步加装电梯,全面改善居住条件。
但改造,绝不是把房子推倒了再建起来那么简单。项目推进之初就面临诸多“先天难题”:比如它的西侧紧贴市政道路红线,另外三侧与住宅小区相邻,东北侧是幼儿园,南北侧平均间距仅有17米,房屋现状间距、退界都不满足现行技术标准。
每一个项目,都没有能照搬照学的经验样本,从设计到施工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一点点摸索,在各种五花八门,甚至难以预想的现实困境中探出门道。
没有“长高长胖”的空间,那就在改造方式上“精雕细琢”。区里各个部门携手打了一场没有先例可循的硬仗,期间涉及规划图纸调整、建设方式创新、施工技术优化等等等等。
“按照现有的技术规范,改建后的居民楼空间有限,其实并不能满足安装电梯的先天条件;但楼里老人居多,电梯必须要装,我们就再想办法——先把楼建起来,然后以加装电梯的方式,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居住功能的全面升级。”项目负责人杨喜林可以说出一长串这样的例子。
再比如,施工场地狭小、施工道路无法贯通、施工塔吊无法配置,项目所属的南房集团又与各相关单位紧密合作,反复打磨施工方案、调整施工场地布置,最终克服所有障碍。
这种融入城市毛细血管的精细化,让旧改不再是“拆与建”的简单循环,而是对城市空间的优化、对民生需求的回应。
旧改,也是一本“长远账”,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安全韧性,改造后的住房、社区配套和公共空间都将长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吸引力。这种“利在长远”的价值,远超短期经济核算。

第三笔:整体账
如果说技术上的困难,都还可以靠“逼自己”想办法,那有些困难,远不是用技术手段就能解决的。
每一个被“消灭”的马桶背后,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考量和诉求,改造工作更可能牵扯到微妙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往往是“牵一发动全身”。
“比如说有的居民觉得我这个房屋这里原来有一扇窗,我也想要有一扇窗,这个想法非常朴实,但是在房屋完成改造之后,不能是你这里单独出一扇窗,我们是需要一排都有窗,就涉及到上下楼、你的新邻居对这个方案是不是接受”,黄浦区房管局城市更新科科长马明玉深度参与每一个改造项目。
每改一次方案,哪怕改一扇窗、改一个门洞的位置,都需要居民们共同确认。上海把“一户一策”“一户一案”做到极致,也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其中,成为人民城市建设宏大叙事中,一个生动而具象的注脚。
再进一步,城市更新还涵盖了环境面貌、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维度的更新改善,往往要结合历史风貌保护、社区治理创新、公共服务提升、区域功能转型等目标,实现“整体账”的平衡,实现社会、文化、环境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马明玉说,“城市更新,从来不只是房子和人的事,而是整个城市系统的事”。每一个项目的推进,算得出的是建设成本,算不清的是背后有多少人投入其中,有多考验耐心的绣花功夫。
在涉及风貌保护的老建筑里,如何在“留房留人”与改善民生之间找到平衡;在居住面积不过10平方米的老房子,“螺蛳壳里”装马桶,排污管道如何布局、楼上楼下“邻避”矛盾等等,都考验基层治理的智慧和水平。
旧改,它更是一本“整体账”,是关乎千家万户获得感、城市未来竞争力和社会整体福祉的系统性工程,是为城市未来“投资”。

每一只被“消灭”的马桶,多少家庭的命运变迁,年年岁岁的喜怒哀乐。
这“三本账”里也生动诠释着城市更新的底层逻辑:民心账是根本,决定更新的价值取向;长远账是支撑,保障更新的可持续性;整体账是关键,提升更新的综合效能。
于上海这样一座超大城市来说,马桶虽小,民生为大,这是了不起的发展成就,更是温暖人心的民生奇迹!
作者:胡旻珏
来源:上海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