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州车展不寻常,各家闷头卖车,还少了一位车圈界的“顶流”——雷军。
而近期的小米,在资本市场上也遭遇了“重创”,股价曾一度跌下40元,还遭到了外资的精准打击,高盛称做空小米成对冲基金共识。这一波操作下来,其市值自6月高点已蒸发超5000亿元,有趣的是这背后小米提交了一份亮眼的三季报。
不过在雷军被全员“挑错”的时候选择了增持,小米的问题到底出在哪?接下来小米是否还能向上进发?新能源是方向,即便是恒大汽车也没有被遗忘,广州国资接手下是否能起死回生?液态电池事故频发,固态电池何时量产?松下为什么能被美国“算计”?电驴也即将迎来“资本三国杀”?
广州车展聚焦新能源,看看@贝克街探案官、@江瀚视野、@市值观察官方账号、@黄油商业、@斑马消费追踪了哪些商业热点?
@贝克街探案官:在二级市场上,小米在汽车业务在单季盈利的背景下,股价不涨反跌至近6个月新低,雷总大手一挥个人斥资超1亿港元增持小米集团260万股,平均价为每股约38.58港元,至此,雷军持股比例增加至23.26%。
聚焦企业运营,小米最近经历了公关团队大换血,被网友称为雷军“基本盘”的金山软件,不仅单季业绩大幅下滑,股价较2021年高点跌超60%,最出人意料的是,小米法务团队“背刺”雷军在社媒上疯传。
不知不觉,曾经顺风顺水的雷军和小米,似乎走进了独属他们的“多事之秋”,纵观小米最近的种种经历,或许和公司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管理失衡有关。

2025年11月20日前后,社媒上出现“小米法务称雷军发的微博不算数”“小米法务称雷军不懂结构”等词条,被网友视为小米法务对其公司创始人雷军的“背刺”。
最关键的是,如果该词条是真的,小米汽车在销售时,靠创始人雷军个人魅力收割订单,一出事就开始切割雷军个人IP和企业之间的关联,对比特斯拉、蔚来,遇险时聚焦产品解释或公司担责,小米这种“撕裂式回应”本身就非常容易激化矛盾。
有网友认为,这是“企业公关与法务的协同漏洞,对外口径不一损权威,内部治理透明度受疑,品牌形象反受其害。”更有网友调侃称“雷总发的不算数?小心雷总找法务起诉你”。
无论该词条背后内容是否真实,小米公关策略带来的负面效果,确实还在持续深化......
以前公关一把手王化为例,王化2015年加入小米,在小米十年、掌舵公关部的四年间,很多时候小米出现传闻和争议时,都是由他第一时间出面回应和处理,外界一度称其为小米的“灭火队长”,但在此次小米前所未有的大危机前,王化被临阵换将,且公关一把手位置空置到让网友猜测,并传到王化本人那里,以至于王化不得不亲自下场澄清调岗原因。

@江瀚视野:此次广州国资接手的虽为两家子公司,却承载着恒大汽车的核心产业价值,意义远超资产转移本身。从工商信息来看,被接手的恒大汽车两家子公司,不仅手握恒大汽车在广州大量的建设用地,更是恒大汽车在华南地区的生产运营核心......
恒大汽车的崩塌并非源于技术路线错误或市场定位失败,而主要是资金链断裂所致。回顾其发展历程,恒大曾以“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的激进模式,在短短三年内投入超数百亿资金,并自建工厂、招募数千名工程师,一度构建起覆盖三电系统、整车平台到销售渠道的垂直整合体系。
这种“重资产、高投入、快扩张”的路径虽饱受诟病,但也确实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可观的技术储备与制造能力。问题在于,当母公司流动性枯竭,无法持续输血时,整个造车项目便如空中楼阁般迅速坍塌......
可以说,广州国资的出手,本质上是一次以产业价值为核心的风险处置,而非简单的“接盘救市”,这才是我们最需要考虑的事情。

@市值观察官方账号:首先,全固态电池不含液体电解液,可大大降低起火风险;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500Wh/kg以上,循环使用寿命也在万次以上,遥遥领先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和续航一直是制约新能源车的两大核心痛点,但只要固态电池能够上车,一切就都不是事了。
固态电池相对液体电池并不是等量替代,而是增量替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eVTOL垂直起飞所需的动力是地面行驶的10-15倍,对应电池的门槛是400Wh/kg,飞行过程中又需要经历起飞、巡航、降落等阶段,电池的瞬间充放电倍率必须在5C以上,关键是安全性要求也比地面高很多。如果是液体锂电池,以上所有这些要求基本都无法实现,整个低空经济产业自然也就无法发展。
而一旦固态电池开始大规模商用,不仅可以上天,还能入海,到时候应用场景的物理边界就会被彻底打开,市场空间也会极大扩容。还有,固态电池对上游也会形成拉动......孚能科技也计划在2026 年将全固态电池产能进一步放大至 GWh 级别。固态电池的军备竞赛已经全面展开,这对行业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机遇。

@黄油商业:这家百年日本企业,在跪舔特斯拉、紧密绑定美国市场多年后,市场份额跌到如今的全球第六。这家企业就是松下,它充分展现了日本如何被美国人牵着鼻子一步步走到深渊。
在松下身后,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增速都远超松下。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电池霸主,如今已经不可避免的要被中国厂商全面超越。
松下由盛转衰的原因并不复杂。日本人保守的风格碰到了大开大合的马斯克,根本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松下满眼都是特斯拉,可松下之于马斯克,只不过是工具人。如今回过头来看,松下从始至终都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特斯拉也许不可一世,但电动汽车的巨大市场,特斯拉吃不下来,松下也吃不下,这两家企业阻挡不了敢打敢拼的中国企业。

@斑马消费:看似并不性感的中国电动两轮车行业,已诞生了雅迪控股、爱玛科技、新日股份、绿源集团控股等多家上市公司。近期,有消息传出,总部位于深圳的台铃,已正式启动上市辅导工作,计划于2026年冲击港股上市。如若台铃成功上市,将与行业老大雅迪和老二爱玛,共同组局中国电驴江湖的“资本三国杀”。留给市场的疑问是,当台铃补齐了融资平台的短板,行业三强的格局是否会改写?
目前,国内电动两轮车的保有量已达4亿辆。政策性红利的高峰期已过,市场已进入存量阶段。未来,存量替换会是市场需求的主流。销量增速的放缓,是必然趋势,但随着产品结构持续走向高端化、锂电化和智能化升级,产品均价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此时,台铃加速推进上市,募集资金投入产能升级、技术研发,加快向智能化转型,正是出于更长期竞争的考量。
当前,国内高端两轮电动车市场,主要被小牛、九号等新势力占据。新势力们为了与传统巨头错位竞争,从诞生之日就主打高端化和智能化,已在高端市场占据了先发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