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个海景民宿,结果睡进了工地?!”
某地,一位旅客通过知名平台预订了一间带景观阳台的民宿,想着趁假期好好放松。
结果入住当天,却被楼下的钻地声和扬尘“轰”得彻底醒了神! 本以为能和房东或平台协商个说法,谁料平台仅象征性地补偿了50元代金券,旅客当场气到差点原地爆炸!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起来看看吧。

1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案发当天,张先生和女友拖着行李箱,兴冲冲地赶到预定的民宿。
网页上照片光鲜亮丽,风景如画,房间里还能看到远处的江景。
张先生心想:“这下选对了,假期肯定不亏!” 可刚进门,俩人就被一阵电钻声吓得瞬间愣住——窗外楼道堆满了建筑材料,电梯间贴着“施工中禁止通行”的警示牌。 张先生试着关上窗户,结果噪音还是钻进来,墙上甚至落了层灰。
女友顿时有些崩溃:“这哪是景观房,分明是体验工地生活!” 当即,张先生联系客服,说明实际和预定描述严重不符。
平台客服很快回复:“非常抱歉,已为您申请50元代金券补偿。” 50元?
张先生顿时感觉脑子有点转不过来:“我花上千块订的房,结果只值50?
这真的不是在搞笑吗?!”
张先生继续沟通,房东则表示:“装修是物业安排的,提前也没接到通知,这不是我们的责任。”平台则让张先生“谅解一下,毕竟假期资源紧张”。 这件事一出,网友炸了: “花钱买噪音,平台就这补偿?” “民宿变工地,提前不告知就是耍流氓!” “住一晚,头都嗡嗡的,这心理阴影面积怕不是要翻倍……”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次事件呢?
2
本案的核心争议点:民宿经营方或平台未提前告知装修信息,旅客遭遇严重体验落差,是否应该获得更合理的补偿? 根据《民法典》规定:“消费者有权知悉商品或服务真实情况,经营者不得隐瞒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信息。” 专业人士这样看:本案里,旅客因信赖平台展示的房源信息才下单,结果实际入住环境与描述严重不符,平台和房东都未提前告知施工事项,已经构成了信息披露不充分。 即使物业通知不及时,但房东作为经营者,有义务保证房源真实、完整。
平台作为中介方,也应该对入驻房源加强审核和整改,避免消费者权益受损。 进一步说,50元代金券的补偿,和旅客实际遭受的损失和精神影响,完全不成正比。 根据《民法典》规定:“因商品或服务瑕疵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消费者有权要求修正、补偿,必要时还可解除合同。”旅客完全可以要求退还部分房费,甚至协商解除订单。 最终双方协商:平台承诺追加赔偿200元现金,房东退还部分房费,同时承诺后续房源信息会注明施工情况,张先生也接受了处理结果。
3
订民宿,本是想享受假期,谁会想到一觉醒来成了“建筑工地旁听生”? 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真是防不胜防! 本来花钱买服务,却变成了“花钱买教训”,平台和房东如果不能主动告知与实际一致的情况,消费者权益何谈保障? 有网友热议:“民宿平台不提前说明工地环境,就是欺骗!” 也有网友表示:“平台补偿50元,睡一晚工地,这么贵的噪音体验,还不如住帐篷。” 专业人士再次提醒:经营者和平台应当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消费者遇到类似情况,除了沟通协商,也可以收集证据,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对于此案您怎么看?
欢迎您留言谈谈。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当事人姓名及相关信息均已进行匿名化或虚构化处理,旨在保护个人隐私。文章仅以案例形式为大众提供法律知识普及,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