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时,记者来到山东港口日照港岚山港区木材泊位前沿,现场作业一片繁忙。伴随着门机运转的沉稳节奏,巨大的吊臂在空中划出有力弧线,将一根根进口原木从甲板精准抓取,稳稳装载至转运车上。

在繁忙作业的甲板上,一台黄色夹木机格外引人注目,它正从仅开启一半的船舱盖下,沿着木材搭建的斜坡“自驾”入舱。
这个被称为“开半扇门”的操作,是日照港三公司木材业务降本增效的关键一招。该工艺通过优化设备进出舱流程,将单舱机械吊装耗时缩短50%以上,实现作业效率与安全水平的双提升。
“舱盖不开,夹木机下不去,活就没法干……”回忆起半年前的木材作业复盘会,三公司木材专班成员张帅记忆犹新。面对日益增长的作业量和客户对效率提出的更高要求,三公司木材专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
传统作业过程中,甲板上的木材卸完后,必须将夹木机先用门机吊出来,等待全开舱盖后,再重新吊回去。“算下来,单是这个环节,一个舱就要多干2个小时。”张帅指着流程表解释道。
对于动辄数万方的木材船来说,2小时,不仅关系到单船的作业效率,更影响整个泊位的周转和客户的物流成本。同时,频繁的机械吊装对设备损耗较大,也构成了潜在的安全压力。“效率就是生命,与时间的赛跑必须赢。”三公司木材专班决定打破常规,探索新的作业模式。
转机来自现场作业时的细致观察。张帅注意到,夹木机在甲板上移动时的灵活与在吊装时的笨重形成鲜明对比。
“夹木机既然能自己‘走’,为什么非要吊着进出?”看似简单的疑问,像一颗火花,点燃了大家的灵感。然而,夹木机高3.2米,半开舱盖间距仅1.8米,近1米的“身高差”成为摆在眼前的难题。

面对技术瓶颈,木材专班展开密集攻关。他们发现,关键在于坡道的搭建角度和材质选择。“我们测试了很多种方案,”负责现场调试的专班成员刘方彬回忆道,“最终我们选用原木搭建,既保证足够的摩擦力,又能就地取材、快速部署。”
经过2个月十余条船舶实验的反复优化,“夹木机直接入舱法”日渐成熟。如今,单舱作业时间能节省近2个小时的宝贵窗口期,整个作业流程也更加安全顺畅。
“降本增效不是蛮干,是巧干。就像开这‘半扇门’,找到关键点,才能事半功倍。”“开半扇门”的创新,是日照港木材业务降本增效的生动缩影,而创新,不止于此。


在码头前沿,“原木直落车”工艺将原本复杂的装卸环节简化为三步,作业效率提升30%;在堆场管理方面,应用木材挡架加高技术,单位面积堆存量最高提升至100立方米,让有限场地创造更大价值;在理货室,智能理货系统让理货员从“追着木头跑”变为点点鼠标就能完成理货,效率提升超60%……
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新,正汇聚成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今年以来,日照港原木市场占有率实现逆势上升。
降本增效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向未来,日照港三公司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打细算的优良作风,在工艺革新上持续深耕,在流程优化上不断突破,将“过紧日子”的思想转化为“过好日子”的能力,为山东港口“三大建设”注入更加澎湃的木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