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1月16日的福克斯新闻晨间节目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表态把中美战略博弈的温度瞬间拉满。这位掌管美国钱袋子的官员对着镜头放出狠话,要求中国必须在11月27日感恩节之前,敲定保障美国稀土供应的协议,话里话外都透着“最后通牒”的意味,甚至扬言要是中方“变卦”,美国有的是报复手段。
这番强硬说辞听着唬人,细究起来却满是心虚。贝森特自己都在采访里坦承,前几年中方反制特朗普关税政策时停止采购美国大豆,让美国豆农成了“牺牲品”。现在急着给稀土协议设下时间表,本质上是揣着焦虑来讨说法——美国80%的稀土进口都攥在中国手里,而这种不可替代的资源,恰恰是制造导弹制导系统、隐形战斗机涂层、电动汽车电机的核心材料,缺了它美国军工和高端制造就得“卡脖子”。

编辑
更讽刺的是,就在贝森特放话的前几天,特朗普还对着媒体夸口“稀土争端已经解决”。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暴露了美国政府内部的混乱,也藏着他们的如意算盘:想靠极限施压逼中国让步,既保住稀土供应,又不愿在贸易政策上做出实质性调整。他们忘了,中国从来不吃“威胁谈判”这一套。
贝森特的采访刚播完不到24小时,中国商务部就用一则公告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11月17日发布的公告明确,自11月18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正丙醇启动反倾销期终复审调查,调查期间继续按2020年第46号公告的标准征收反倾销税。陶氏化学254.4%、OQ化学及其他美国公司267.4%的税率,每一个数字都在传递清晰信号:中国有足够的工具和底气,回应任何形式的贸易施压。
这则看似针对单一化工产品的公告,精准戳中了美国的软肋。正丙醇是医药、涂料等产业的关键原料,美国相关企业本就依赖对华出口,高额反倾销税直接掐住了他们的利润空间。更重要的是,这招“围魏救赵”彻底打乱了贝森特的谈判节奏——美方想把稀土问题当成施压筹码,中方就用贸易规则里的合法手段反制,既不激化矛盾,又守住了核心利益。

编辑
贝森特嘴上喊着“美国有报复手段”,心里比谁都清楚,所谓的“报复”不过是纸老虎。他本月初特意去走访美国eVAC Magnetics公司新建的稀土加工中心,对着媒体宣称“这是25年来美国制造的第一块稀土磁铁,我们正在结束中国卡脖子”。可现实是,这家企业的产能连工业级需求的零头都够不上,美国至今没有一条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冶炼分离环节的技术缺口至少需要5年才能补上。
美国想在全球找稀土替代来源的努力,同样进展不顺。《南华早报》11月10日的报道就点出,美国近期忙着和中亚国家开峰会、扩大“关键矿物”名单,可这些动作全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澳大利亚的稀土矿虽多,却没有成熟的冶炼技术;加拿大的稀土项目刚起步,投产至少要等3年。反观中国,从稀土开采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早已成型,环保技术和产品纯度在全球都是独一份,这不是短期砸钱就能追上的优势。
美方的焦虑还不止于稀土。贝森特在采访里特意驳斥《华尔街日报》关于“中方计划限制美军关联企业获取稀土”的报道,这种急于澄清的姿态,恰恰说明他们最怕中方把资源管控和国家安全挂钩。要知道,中国此前多次强调,稀土出口管制是完善出口体系的正常做法,目的是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可美国一直把这种合理举措当成“卡脖子”,本质上是霸权思维在作祟——只许自己搞技术封锁,不许别人护产业安全。

编辑
贝森特的“最后通牒”之所以注定失效,核心在于美国没搞懂一个基本逻辑:谈判的前提是平等尊重,而非居高临下的威胁。中国愿意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但绝不会在核心利益上退让。稀土是中国的战略资源,怎么出口、卖给谁,决定权从来都在自己手里;反倾销措施是维护国内产业公平的工具,什么时候用、用多久,都得按规则来。
现在的局面很清楚,不是中国需要美国的市场,而是美国离不开中国的资源和供应链。贝森特要是真为美国产业着想,与其对着镜头放狠话,不如回去好好劝劝特朗普政府——放下贸易霸凌的身段,拿出真诚合作的态度,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否则,中国的公告只会越来越多,美国的“卡脖子”焦虑,只会越来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