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泸州,一场始于屏幕背后的厨房革命,正悄然重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打开“泸州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排列整齐的学校食堂后厨监控视频清晰可见——这只是泸州“互联网+AI明厨亮灶”智慧监管系统的一个缩影。
目前,泸州市龙马潭区已建成覆盖246家餐饮单位的智能监管网络,一个“人人看得见、时时可监督”的食品安全共治新格局正在形成。
明厨亮灶“明”什么?
商家:后厨监管从“人防”到“技防”
11月19日,泸州吉豪餐饮有限公司的后厨里,5个AI摄像头如同时刻在岗的“电子哨兵”,全天候守护着热菜区、凉菜区等关键区域。突然,店长曾小容的手机响起清脆的提示音——系统自动识别出一名后厨员工未规范佩戴口罩。她立即通过系统发出提醒,待员工纠正后拍照上传,完成整改闭环。
这正是“互联网+AI明厨亮灶”系统的日常应用场景。与传统模式不同,新一代系统构建了监管端、商户端、消费端的三方联动,通过7大类AI智能识别功能——包括人员着装规范、操作行为、有害生物监测等,实现了从被动监管到主动预警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预警-处置-核查-查处”的完整管理闭环。
“系统就像聘请了24小时的监管员。”曾小容对此深有感触,她说,在用餐高峰期,AI系统让管理效能显著提升。数据显示,接入系统后,该店在外卖平台的点击率和复购率均提升超20%,“卫生放心”成为顾客评价中的热门关键词。AI监管不仅提升了管理效能,更成为商户提升竞争力的“金字招牌”。
明厨亮灶“亮”给谁?
消费者:餐饮透明从“疑心”转向“放心”
11月16日,正值周末,龙马潭区万达广场的“明厨亮灶”互动大屏前,带着孩子的杨女士正仔细比对各家餐厅的后厨实况。
“以前选餐厅就像拆盲盒,总担心后厨卫生。现在能亲眼看到操作环境,心里踏实多了、放心多了。”她滑动屏幕,浏览不同餐厅的实时画面,最终选定了一家后厨整洁的烤肉店。
这场从“疑心”到“放心”的信任变革,正在重塑餐饮行业的消费生态。过去,消费者只能通过店面装修、菜品价格等表面信息做出选择;如今,无论是在商场通过互动大屏,还是随时随地打开“泸州市场监督”微信公众号,都能实现“云监工”,让食品安全从抽象承诺变成了可视化的体验。
“特别是带孩子就餐,现在一定会先查看餐厅的后厨直播。”杨女士的心声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共识。用餐后,她还通过互动大屏留下了“食品干净卫生,希望菜品更丰富”的建议。这种“指尖上的监督”正悄然改变着大众的消费习惯,推动餐饮企业将卫生管理从“面子工程”深化为“里子工程”。
明厨亮灶“管”什么?
主管部门:长效治理从“试点”走向“范式”
推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泸州市龙马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坦言,初期不少商家将摄像头视为“隐形监视器”,表现出强烈抵触的情绪,推进难度大。“考拉小仓”餐厅负责人刘洋最初就心存顾虑:“既要投入设备费用,又要接受实时监控,岂不是自找麻烦?”
面对推广困境,龙马潭区创新采取“分类推进、示范引领”策略,先易后难、先有后优。首先在全区135个学校食堂实现三个100%目标:100%安装、100%接入、100%在线运行,累计安装552个高清摄像头。这一标杆示范效应迅速辐射至养老机构、大型商超等重点领域。
更值得称道的是,市场监管部门转变工作思路,从“要求安装”变为“帮助算账”。他们耐心帮商户细算“三本账”:安全账——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经济账——提升顾客信任度;管理账——提高运营效率。刘洋在接入系统后惊喜地发现:“透明后厨成了最好的活广告,营业额提升了15%。”
同时,市场监管部门聚焦消费者关切的热点难点,联合外卖平台,通过政策引导、流量扶持等方式,重点向外卖商家推广智慧监管系统。目前,龙马潭区已建成覆盖246家餐饮单位的智能监管网络,预计年底将突破食品生产经营户500家。泸州市龙马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下一步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推动系统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让“舌尖上的安全”真正实现可感知、可验证、可追溯。(汪静、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