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涨到4000点,外资巨头却惨遭套牢10%
2025年A股涨到接近4000点,散户欢呼雀跃,科威特投资局却笑不出来。 这家管理万亿石油财富的主权基金,三季度刚重仓一家国产软件龙头974万股,结果股价逆势下跌,硬生生在牛市里被套牢10%。
这已是科威特在A股踩中的第N个坑——此前它持有的飞科电器,拿了六年反而亏40%;布局的安琪酵母、晨光股份,股价腰斩的比比皆是。
国际资本大鳄在A股频频“翻车”,堪称一场大型水土不服现场。

外资的“抄底陷阱”:越跌越买,越买越跌
科威特投资局在A股的投资风格,像极了不信邪的赌徒。 2023年,它抄底中谷物流3357万股,结果股价从19元跌到9元,被套30%;加仓拓邦股份1704万股,股价从23元跌到9元,再套20%。
最惨的是国际医学,科威特2022年四季度进场,越跌越补仓,最终割肉一半仓位,亏损超50%。
这种“摊平成本”的策略,在A股反而成了无底洞。
不仅科威特,中东土豪团在A股集体栽跟头。
沙特央行2023年斥资240亿元以24.3元入股荣盛石化,两年后股价跌到8元,亏损67%;阿布达比投资局重仓的东方雨虹,抄底三年亏50%。 甚至高盛这样的华尔街巨头,2025年重仓的26只A股龙头,竟全部下跌,13只跌幅超20%。 外资的“价值投资”逻辑,在A股频繁失灵。

软件龙头业绩增长842%,为何股价一动不动?
科威特最新被套的这家软件公司,看似是个优质标的:主营业务覆盖工业软件、锂电池MES系统,市占率连续两年全国第一,2024年净利润暴涨842%。 但诡异的是,其股价从2015年至今几乎横盘,去年因政策利好短暂冲高后迅速回落。 业绩与股价的背离,背后是A股独特的估值体系——市场更追逐AI、算力等短期热点,对传统软件企业兴趣寥寥。
类似案例遍地都是。 医疗信息化龙头东软集团,连续五年称霸医保信息化市场,但2024年扣非净利润依然亏损,股价十年不涨。 外资青睐的“低估值龙头”,在A股可能意味着“缺乏题材”“无人问津”。

A股专治不服:外资三大水土不服症结
第一,低估了政策与情绪的威力。 外资青睐的消费、医疗板块,2024年多次因集采、行业监管政策暴跌。 科威特重仓的贝泰妮,因化妆品行业整顿股价跌30%;安琪酵母受食品添加剂争议影响,股价腰斩。 在A股,政策变量往往比基本面更致命。
第二,错判行业周期。 面板龙头京东方,阿布达比投资局加仓3.68亿股,结果面板行业供大于求,价格战导致股价从7.2元跌至4元。 外资擅长全球宏观分析,但A股的行业周期常与政策补贴、产能调控捆绑,复杂性远超预期。
第三,过度依赖“龙头迷信”。
外资喜欢押注市占率第一的企业,但A股不少龙头已步入增长瓶颈。
例如飞科电器,尽管剃须刀市占率领先,但面临个护小家电价格战,净利润增速放缓,股价从91元跌至50元。 在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厮杀的行业,龙头优势反而成为负累。

外资不死心:越跌越买,布局超370只A股
尽管亏损累累,科威特、阿布达比等主权基金仍在加速布局A股。
2025年二季度,科威特新进三花智控1873万股,阿布达比加仓网络安全龙头启明星辰。
QFII同期新进374只个股,重点投向化工、医药生物、机械设备领域。
外资的执着,源于对中国资产长期价值的认可——A股估值全球最低,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仅11.7倍,较新兴市场折价12%。
这些“聪明钱”的策略悄然调整:不再只盯大蓝筹,而是挖掘中小市值股票;不仅押注高股息银行股,也加码AI、半导体等成长赛道。 Point72近期调研的20家A股公司中,7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4家为高股息银行股,兼顾防御与进攻。

跟风外资? 先看清这些血泪教训
普通投资者若想抄底外资被套股,需警惕三个陷阱。 一是避免盲目迷信“主力入场”,外资操作同样会错,高盛重仓股全军覆没就是例证。 二是警惕估值幻觉,低市盈率可能隐含业绩下滑风险,如中谷物流市盈率11倍,但营收连续下滑。
最关键是第三点——外资资金周期长,可承受短期波动,散户却可能倒在黎明前。
科威特能扛六年亏损,普通投资者未必有这种耐心。
阿布达比投资局二季度重仓的生益科技,上半年靠AI订单股价翻倍,浮盈5亿元。 但这样的案例在外资持仓中仅是少数。 更多时候,外资在A股的经历如网友调侃:“抄底抄到半山腰,价值投资变成长期股东。 ”
我的封神名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