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25-11-27 15:20 · 墨染史程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或许日本人做梦都不会想到,多年难以突破的高超音速导弹技术,竟被中国一家民营企业率先攻克……

近期,中国凌空天行科技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布了驭天戟-1000高超音速导弹的宣传片。这款兼具高性能与低成本的武器,不仅是国内首个由民营企业自主研制并实现量产的高超音速导弹,更凭借低成本创新和灵活部署的独特优势,瞬间成为全球防务界关注的焦点。

以往谈到高超音速武器,人们总会想到价格高昂的复合材料和极为精密的航天级电子系统。而在驭空戟-1000上,你能看到完全不同的理念。根据公开的技术溯源资料,这款导弹之所以能将成本压缩近九成,甚至被认为具备低价出口的潜力,关键就在于研发团队大胆而务实的降级设计。它没有使用任何天价的航天级定制零件,所有部件都采用普通工业标准件。控制系统中原本需要昂贵宇航级认证的芯片,也被如今大量使用、价格低廉的车规级芯片替代。就连导弹外壳最重要的防热层,也采用的是经过特殊改性的发泡水泥材料,让人印象深刻。

相比之下,美国此前多次试射失败、单枚造价高达1000万美元的AGM?183A,面对这样一款由民营企业组装出来的对手,不仅成本方面毫无竞争力,在产能补充上也遥不可及。相关负责人透露,正是中国完善而庞大的民用工业体系,让过去需要航天制造能力才能实现的高超音速武器,第一次可以像普通装备一样走上流水线,实现真正的大批量生产。

让人感到背脊发凉的,是驭空戟?1000在气动设计和战术应用上的精巧考量。它沿用了成熟的火箭助推 + 高超音速滑翔布局,由助推器将滑翔体送至高空后,在大气层边缘利用乘波体结构进行高速滑翔。其核心是利用激波形成高升阻比,从而在远程打击与复杂弹道之间取得平衡。

在选择弹头形态时,研发团队没有照搬东风?17那种极度扁平的滑翔体,而是采用带后掠边条翼的圆锥体设计。乍看似乎是退步,实际却隐藏着清晰的战场考量:扁平体虽然滑翔性能优异,但内部空间小,无法装载大量炸药;圆锥体阻力稍大,却能提供更宽裕的内部空间,容纳更多高能战斗部,实现更强的爆破威力。

为弥补圆锥体在机动性上的不足,设计团队在两侧加入了巧妙的后掠边条翼,并配合中部的小型控制舵面,使导弹在5至7马赫的超高音速下依旧能保持强悍的机动能力。更有资料称,为了提升末端突防性能,内部可能增设小型发动机进行二次加速,使其在面对依靠预测弹道拦截的现有防空系统时,具备极其可怕的突防概率。

从公开的CG画面来看,无论是陆上指挥中心、雷达站,还是航行在第一岛链海域的美日航母战斗群,都在其500至1300公里的打击半径内,覆盖范围相当可观。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它彻底颠覆了传统战场前后方概念的部署方式。不同于必须使用专用发射车的东风?17,驭空戟?1000从设计源头就将隐蔽性列为优先目标,其发射箱体外形几乎与标准集装箱完全一致。

这意味着它既能在陆上悄然机动,也能直接装载在民用集装箱船上,在广阔海域中实现随机发射。这种深度的军民融合部署方式,可极大增强导弹的生存能力,让卫星与雷达难以捕捉其踪影,大幅提高打击突然性。

与此同时,依托庞大的民用工业体系,这款导弹在制导精度上也实现突破。它不再完全依赖造价昂贵的专用军用导航系统,而是采用了中段惯性制导 + 北斗导航 + 末端雷达制导的复合方案。

得益于全球覆盖的北斗组网系统,即便使用的是类似汽车线束的普通连接线,最终命中精度依然可以达到米级。在宣传片的模拟打击中,导弹甚至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利用自动目标识别技术,从整支航母编队中精准锁定核心目标并完成打击。

如此高性价比的武器,自然引发全球对其用途的关注。鉴于中国已有东风?17等多型高超音速导弹服役,外媒专家阿米尔·霍拉姆推测,驭空戟?1000的定位很可能是出口型装备。

对沙特、巴基斯坦、塞尔维亚等国而言,这款导弹能够以较低成本赋予它们高超音速打击能力,既能抹平对手的防空优势,又不会造成沉重财政负担。尤其是沙特与巴基斯坦,与中国在导弹技术上已有合作基础,未来引进生产线、实现本土制造的可能性并不低。

驭空戟?1000的出现,折射出中国军工体系的活力与深厚工业能力。它证明中国军事技术并非外界所说的完全由国家主导,民营企业同样能在尖端领域实现突破;也凸显了中国完整的民用产业链为军工发展提供的巨大支撑——从一颗螺丝到一块水泥,从芯片到集装箱,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民用产品,共同构成了高超音速武器低成本量产的基础。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款导弹的量产或许将悄然改变全球军事力量格局。长期以来,西方凭借技术垄断占据优势,而驭空戟?1000的潜在出口能力,正在让更多国家获得突破封锁、打破垄断的机会。这意味着以往依赖美西方支持而恣意行事的势力,未来或许将面临真正的麻烦。

中国民营企业用水泥打造高超音速导弹,看似让人产生强烈反差,却是科技创新与工业体系成熟后的自然结果。这不仅是中国军工领域的一座新里程碑,也向世界证明:在科技迅速演进的时代,创新力量可以来自任何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而强大的工业基础,则是维护国家安全、打破技术霸权的根本底气。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