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作为碳排放的“硬骨头”,急需寻找高端化、绿色化的出口;而建筑业作为消费大户,则亟待升级建造方式,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低碳、高效。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可循环、高工业化、契合“好房子”理念的绿色建造模式,无疑站在了这场万亿级生态重塑的最前沿。
11月20日至21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中国钢结构建筑生态大会”,以“钢铁让建筑更美好”“促进中国钢结构建筑产业链融合发展”为主题主线,为破解当前市场需求下滑与“高成本、低舒适度”等认知误区交织的困境,努力探索一条以创新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破局之路。活动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东浩兰生工博(上海)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主办。

在20日上午的主旨论坛上,东浩兰生(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张峰分别致辞,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夏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处长马欣伯等分析了钢铁-建筑业发展形势。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工程师朱立刚,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工程师王喆阐述了钢结构建筑的应用前景。钢结构建筑生态圈代表共同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钢构建筑产业生态圈倡议》,标志着行业对协同发展的共识达成。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大会创新性地设置了多场深度交流与对接活动。“行业对话”直面产业链上下游的真实痛点,力求达成价值共识;“供需闭门交流会”定向邀请上海地产、中海地产、宁兴控股等多家开发及建设企业,与设计、施工、钢材等产业链企业精准对接,推动区域规划与项目合作的实质性落地;“世界咖啡沙龙”采用独特的跨界小组讨论模式,深度研讨“规模效益弱化、标准国际化壁垒、技术投入风险”等行业症结,特别设立的平行沙龙,更邀请到上海银行、上海外服、欧冶云商等机构,探讨如何协同运用绿色金融与人才战略,破解钢结构企业绿色智改的资金与人才瓶颈。

大会最受瞩目的环节之一是20日下午的“钢铁的诗意”设计大咖TALK。这是一场横跨建筑、结构与艺术的深度跨界碰撞。
会议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设计大师江欢成,日本著名结构工程师小西泰孝,凯达环球建筑事务所全球设计董事韦业启,Architecturestudio上海办公室负责人Vincent Hannotin,以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结构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郭屹民,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总工程师包联进,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张准,urbaneer都市工作群创始合伙人潘陶等等国内外顶尖力量。他们分享了超高层、文化地标、混合结构等领域的最新实践,探讨如何以钢的韧性、强度和可塑性,实现从“骨骼”到“灵魂”的诗意表达。
这场设计盛宴的战略意义在于,它将建筑的价值创造前置,通过一体化、高性能的设计理念,优化材料用量、提升空间品质,彻底拆解“钢结构成本高”这一行业痛点背后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密码,让业主方清晰洞察钢结构的长期投资回报与可持续价值。

技术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动力。大会的另一重磅内容是21日的技术交流会与场景解决方案体验区。
在“钢构擎穹・智汇筑新”技术交流会上,中南建筑设计院首席专家、中达数字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霆,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爱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原会长郝际平等专家,围绕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权威标准与面向工业化智能建造的自主创新体系进行主旨报告,前瞻性地探讨“走向智能建造新范式”的路径。同时,宝武碳业、中国中冶等行业龙头企业发布了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成果,确保技术迭代方向与市场需求精准对齐。

配套展览中的“解决方案”专题展区,更是整合设计、材料、制造、数字技术与绿色工艺,呈现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库,为与会者提供一个直观、沉浸式感受钢结构建筑技术前沿与应用潜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