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20日电 (颜晨曦 朱世刚)“打起精神来,仔细看看网衣有没有破损,鱼儿有没有异常。”清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西礵岛海域泛起薄雾,6名养殖工人登上离岸20公里的深水网箱,开始每日巡检。
宁德有鱼,一抹金黄。2024年,宁德大黄鱼产量达21.4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约80%,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如今,产业格局已形成“福鼎育苗+种业支撑、霞浦规模领先、蕉城链条完整”的协同发展态势。
如何让这条“国民黄鱼”游得更远?答案正在这片离岸最远的深蓝中悄然书写。
黄鱼住进“大别墅”

霞浦县七星海域养殖区内,养殖户正在新型塑胶渔排上投喂大黄鱼。朱世刚 摄
这片离岸20公里、水深30米的纯净海域,是福建夏威海洋牧场有限公司打造的规模化深远海牧场,也是福建省目前离岸最远的规模化大黄鱼深远海生态牧场。不同于传统高密度网箱,这里的20口重力式深水网箱,每口周长90米,每立方米只养4条大黄鱼,不仅抗风浪性能提升3倍,单箱养殖容量更达传统网箱的15倍。
“传统近海养殖网箱相当于是拥挤小套房,而我们的大黄鱼则是住进深海大别墅。”福建夏威海洋牧场有限公司董事长蔡述秋对深远海养殖的好处如数家珍,包括远海水流湍急、水体交换快、远离陆源污染等。
更令蔡述秋骄傲的是矗立海面的多功能“海上工厂”——“东海良沧号”平台。“该平台24米长,集初加工、低温急冻、冷鲜储存与员工生活区于一体,从捕捞到加工只需30分钟锁鲜。”蔡述秋介绍,其搭载的宁德时代定制新能源系统,实现了太阳能储能与冷库供能的完美匹配,绿色又高效。
这种“慢养之道”带来的品质蜕变正在显现:西礵岛有机大黄鱼历经1100天生长周期,以无抗生素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赢得市场认可,今年10月入选“农产品界的米其林”熊猫指南榜单。
乘船从蕉城区三都象溪到霞浦县北壁乡东冲口等海水养殖产业区域,沿途不时可见新型塑胶深水网箱紧密相连而组成的渔排整齐排列,养殖户不时穿梭其间,竞相逐食的大黄鱼在水面上激起阵阵水花。
近年来,宁德市持续优化海上养殖布局,大力推动网箱养殖“内转外、浅转深”,2025年以来已在福鼎、霞浦等外海海域新建深水抗风浪大网箱592口。
一条鱼的N种可能

“双十一”期间,霞浦电商企业直播带货。张羽 摄
在霞浦福宁港渔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大黄鱼正经历一场“华丽变身”:全自动清洗线上大黄鱼排队清洗,自动开背去鳞机有序作业,再经过腌制分拣、速冻包装,美味的黄鱼鲞便完成了。
据了解,该公司的产品从1.0的冰鲜黄花鱼,到2.0的半成品黄鱼鲞,如今已进阶到3.0的精深加工,拥有免浆黄鱼片、金汤酸菜鱼、黄鱼丸、黄鱼饼、黄花鱼鱼籽等新产品,真正实现“一鱼多吃”,为公司带来更多年轻客户。
这家年产值3亿元的龙头企业,已构建起覆盖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东南亚市场的开拓更为其产业链注入新活力。
而在三都港海洋食品有限公司,大黄鱼被“吃干榨净”。公司引进多套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检测仪器,并加大综合水产品精深加工创新研发投入,在原有菜式基础上,开发出针对儿童、老人的去刺黄鱼柳,并利用鱼头、鱼骨熬制鱼汤,提炼鱼肚、鱼皮中的高蛋白用于加工鱼饲料,全链开发让附加值倍增。
质量安全是底线,宁德全面实施大黄鱼收购前预检制度,年均检测上市大黄鱼超5000批次,从源头守护产品安全。
此外,宁德市积极推动大黄鱼产业三产融合,构建现代化加工流通体系,大黄鱼行业现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31家。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出口欧美、东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让品牌叫得更响亮

捕捞大黄鱼。张善芳 摄
北京金融街的宁德大黄鱼体验中心里,158元一斤的冰鲜黄鱼正改写行业价格认知。这背后是宁德市十年磨一剑的品牌长征:2005年注册原产地标志,2012年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3年斩获“大黄鱼美食地标城市”称号。
文化赋能让品牌建设更具生命力。一年一度的大黄鱼文化节已成为现象级IP,霞浦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郑进顺透露,即将启幕的第九届宁德(霞浦)大黄鱼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创新“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模式,已对接60多家采购商和餐饮企业,大会期间将同步举办国鱼烹饪创新大赛、万人品鉴活动,并启动“黄鱼一条街”文旅项目。
当前,宁德市正全力打响“大黄鱼”核心IP,通过打造大黄鱼文化体验中心、大黄鱼博物馆等特色载体,培育大黄鱼文化节、美食节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让“大黄鱼”成为宁德具有辨识度的城市符号和城市印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