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桂东
SAMUEL GUÌ YANG

在SAMUEL GUÌ YANG创始人杨桂东(Samuel Yang)看来,他过去10年在SAMUEL GUÌ YANG品牌中所做的所有创作,比起纯粹地将传统东方审美移植到当下,更像是在时装创作中找到一种东西方文化共融的方式。现在与过去,伦敦与上海,在时间和地理坐标的不断切换中,他逐渐捕捉到了其中的共同特质,并将其转化为设计语言。“东方”元素在杨桂东的创作里不是一种符号,而是一种带有情感温度的会不断生长的记忆体。
如果要盘点过去10年间有哪些中国设计成为过流行趋势,那“新中式”绝对是代表之一。
不过,“新中式”更像是一个帮助消费者理解和记住的标签,并非是这些创作者本身的创作意图。对于那些以传统东方美学为灵感的时装设计师来说,他们对传统美学的“焕新”并不是一个标签就可以承载的。“新”体现了不同设计师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看法,也体现了他们如何审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关系。
作为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大众以“新中式”美学记住的设计师品牌,SAMUEL GUÌ YANG所呈现的时装,与传统东方美学之间的“新关系”,更多的是根植于设计师杨桂东的生活经历。
自2015年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后,杨桂东很快就建立起了自己的同名品牌SAMUEL GUÌ YANG,开启了自己在伦敦与上海的双城生活与创作模式。正如他在品牌网站上的介绍所说,SAMUEL GUÌ YANG“通过融汇中西方美学语言以及历史和当代的参照,创造出既恰当又具有挑战的视觉语言,用崭新的角度诠释东方韵味。”2017年,设计总监Erik Litzén加入,擅于对服装工艺及视觉语言进行不断创新的他,更加带动SAMUEL GUÌ YANG以崭新视角诠释东方韵味。

SAMUEL GUÌ YANG设计总监Erik Litzén
我们可以在SAMUEL GUÌ YANG的设计中感受到这份独特性,譬如品牌标志性的小李夹克(Lee Jacket),以传统的中式服装为灵感,将其转化为了一件可供现代日常穿着的时装夹克。其外观又有着一种近似于沙漏的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对应着西方时装中的一些经典廓形—它们有着相似的形态和相似的功能,但却在气质呈现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同样从传统中式服装里获得灵感的还有鱼尾裙,它在最初的呈现上以颇具东方精神的红色呈现,凸显现代东方女性的明媚张扬同时,又将属于传统东方女性的婉约和内敛融入其中。


SAMUEL GUÌ YANG 2025 春夏系列
除了这种“东风西渐式”的创作模式,你同样也可以在杨桂东和Erik Litzén的时装创作中感受到一种跨文化所带来的融合美学—张扬的性情和婉约的着装是可以并存在同一个造型之中的;东方的简约审美和西方的戏剧性表达可以由同一个廓形来讲述;现代化的时装单品同样可以包含古典的创作哲思。


SAMUEL GUÌ YANG 2026 春夏系列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时装周期间,SAMUEL GUÌ YANG举办了2026春夏系列暨品牌十周年大秀,主题为“Inner Tide朔望潮”。整个系列除了春夏新装,还包含了十年胶囊限定系列和往季档案款式。这一构成正如潮汐更迭般,在回溯与前行中不断演进。
或许,对于杨桂东来说,SAMUEL GUÌ YANG更像是一个时装文化的沟通桥梁,“新”的背后是一种让文化保持活力和不断革新的决心。东方不是一种符号,而是一种带有情感温度,会不断生长的记忆体。
Q&A
还记得做自己第一个系列的感受吗?现在回过头来看,你会如何评价当时的这个系列?
不止是第一个系列,刚起步时的几个系列对我来说都有很深刻的意义。这次十周年大秀,我们也特意选择了不同时期的代表单品来重新演绎,比如红色鱼尾裙,以及第一版的小李夹克(Lee Jacket)。直到现在,我仍觉得它们很有代表性,也并不觉得它们是“过去式”。
SAMUEL GUÌ YANG在这10年里遇到过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最大的挑战肯定是疫情的影响。那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需要重新找到平衡与工作的节奏。与此同时,我们的团队横跨两个城市与双语环境,还需要克服时差与语言上的障碍。不过,这样的挑战反而让我们的凝聚力和核心更强大。
你会如何总结你自己和SAMUEL GUÌ YANG的这10年?
SAMUEL GUÌ YANG是一个有情感的品牌。不管是对我自己,还是对品牌,这十年都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此刻仍能持续创作并推动品牌发展,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欣慰也值得庆祝的节点。
东方文化的表达一直都是SAMUEL GUÌ YANG一个很重要的标识,这种表达在过去的10年是否有发生变化? 对我们来说,在这10年里,东方的表达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创作灵感之中。若说有什么变化,那或许是在于我们不断尝试以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与剖析文化的内在层面。
你如何看待“新中式”这个现象?相比10年前,现在的消费者对于中式元素的接受度有变高吗?
相比10年前,如今的消费者对自身文化表达的认同与归属感确实更为强烈。他们更倾向于以这种意识为出发点,去选择和自己契合的元素—无论是中式的,还是多元融合的。这种变化,也让“新中式”不再只是一个风格标签,而成为一种更开放、更自信的文化态度。
你觉得国外的消费者和媒体对于中式服装的接纳度有变高吗?
在我们接触的群体中,对多元文化交流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带动了他们对我们设计的关注。尤其是伦敦这样多元的城市,更亲密且可转换的文化交流让设计语言有了新的生命与传播力。
如果要给10年前的自己提供一个建议,你会说什么?
保持内心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作。
你觉得10年后的SAMUEL GUÌ YANG会是什么样?
我希望我们仍能保持创作的初心,成为连结东西方文化的更坚实桥梁,并在更全球化的语境中成长。
雷留树、蒋雨彤
SHUSHU/TONG

很少有设计师品牌会像SHUSHU/TONG一样,在品牌成立初期便找到了未来想要创作和发展的方向,并从此坚定向前、不断蜕变。在过去的10年里,设计师雷留树和蒋雨彤见证了自己少女化的时装表达逐渐走向大众,并最终形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也见证了SHUSHU/TONG从一个稚嫩的设计师品牌逐渐走向成熟多元。SHUSHU/TONG的10年是不断向前、不断成长的。
10年前,即将从学校毕业的雷留树(Shu Shu)与蒋雨彤(TongTong)早早地准备起了商业计划书,在毕业后迅速回到熟悉的上海,创立了SHUSHU/TONG这个品牌。
ShuShu和TongTong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接受到的国际化时装教育转化为了一种适用于中国本土的设计语言,并通过不断打磨,又将这种本土叙事转变为适用于国际市场的创作语言—这也正是与他们同期从海外院校毕业回到国内创立品牌的时装设计师们的共同特征。


SHUSHU/TONG 2026 春夏系列
在10年的发展中,SHUSHU/TONG不仅树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收获了忠实的品牌拥趸。此外,他们也进驻了国内外的许多商场与买手店,开设了自己的独立线下门店,同样也收获了大量的媒体关注,并吸引许多明星名人自发支持。但比起许多时装设计师创业之初在风格探索上的不断尝试,ShuShu和TongTong两人似乎在品牌创立伊始便已经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或者用两人的话来说,SHUSHU/TONG这个品牌从一开始就是两人个人喜好的一个缩影。
我们可以以他们发布的首个系列为例,如果将其与现在的SHUSHU/TONG相比,那么2015年的SHUSHU/TONG无论是在面料的多元性,还是设计的精细程度上都是有待提升的。但就设计元素来看,2015年的SHUSHU/TONG已经确立了自己时装语言里的部分关键词汇,包括蝴蝶结、格纹和制服的廓形。
不同于许多时装设计师会选择在特定的时间节点,用情结来衔接新与旧,对自己的过往进行一个梳理和总结,ShuShu和TongTong属于一直坚定向前的创作者,你几乎不会在他们的秀场上找到重复性的叙事,SHUSHU/TONG所勾勒的女性形象始终在不断成长。


SHUSHU/TONG 2026 春夏系列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SHUSHU/TONG手下的少女从一个面相稚嫩、身穿学生制服的形象,慢慢开始出现内心冲突与矛盾的一面,尝试着拥抱古典与当代、浪漫与直率。随后,她从学生气的少女氛围中走出,开始积极探索自己与不同风格之间的关系,不管是网球运动,还是迷你裙风潮,都成为了她衣橱的一部分。10年之后,在2026春夏秀场上,她开始思考更多的表达可能,不再将自己局限在“少女”的框架之下,她变得更张扬、更复杂、更性感、更多元,在混乱世界中展现出女性的力量与柔软—但是,你依旧能够在她的身上捕捉到那个最初的少女形象。
正如ShuShu所说,他们并没有在品牌这件事情上想得太过长远,或过度沉湎于过去,SHUSHU/TONG更专注于当下手中的设计如何以一种漂亮的方式完成。在这种不断调整和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无需过多为十周年感慨,他们所创造的当下,便已经包含了一切属于过往的叙事。
少女在不断成长,SHUSHU/TONG亦是。
Q&A
还记得做自己第一个系列的感受吗?现在回过头来看,你会如何评价当时的这个系列?
ShuShu:我们在上海发布的第一个系列是2016春夏系列,当时还很青涩,懵懵懂懂地用几种简单的面料就完成了整个系列。但是我们的品牌基调也从第一个系列延续至今,包括标志性的蝴蝶结、格纹,以及制服的设计细节。
TongTong:我们第一个系列就收到了连卡佛和Dover Street Market的订单,是远超我们预期的成果。感觉真的很幸运,也很兴奋,因为努力的成果得到了认可。
你们觉得现在国内的时装设计环境和10年前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TongTong:变化非常的大,最明显的就是Showroom的数量越来越多。我觉得Showroom是时装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国的Showroom也是在十年前才开始逐渐出现的。它能让新设计师快速地找到销售渠道,支撑一季又一季的系列开发,也让买手店们能快速发掘适合自己客群的品牌。
ShuShu:从设计层面来说也非常不一样,设计师们对于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更有信心了,也更愿意围绕自己的品牌核心去开发真正具有独特性的作品。
SHUSHU/TONG在这10年里遇到过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TongTong:成长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如何在快速变化的行业中保持真诚,同时又能不断进化,是我们一直在面对的课题。
“ 少女”一直都是SHUSHU/TONG时装创作的一个核心形象,在这10年里这个少女形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ShuShu:变得越来越多元、丰富和复杂。和早期创作相比,我们越来越有欲望去探索那种难以一言以蔽之的真切的女性叙事。
如何总结SHUSHU/TONG和自己的这10年?
TongTong:这10年是一个从“自我表达”到“与世界对话”的过程。
ShuShu:我们从一个做梦的女孩,慢慢成为可以让别人也做梦的品牌。
如果要给10年前的自己提供一个建议,你们会说什么?
ShuShu:不要太焦虑,一切会在合适的时间发生。
TongTong:放轻松,按现在的节奏来就好。
你们觉得10年后的SHUSHU/TONG会是什么样的?
ShuShu:希望我们仍然在做我们喜欢的设计,仍然对世界保持好奇。
TongTong:希望SHUSHU/TONG女孩依然存在—无论她几岁,她依然浪漫、有趣、反叛。
Une Yea
STAFFONLY
从好奇心和幽默感开始,Une、师墨和Cory三人将STAFFONLY的时装创作转变为了他们奇思妙想的试验场。在过去的10年里,他们天马行空但又倾注了社会观察的时装设计让大众与之产生共鸣。在Staffonly的世界中,一切都有可能发生,而一切出乎意料的设计,都会转化为一种合理的表达。
正如三人共同总结的那样,STAFFONLY的10年,是“磕磕绊绊,但绝对不会无聊”的10年。
如果要列举过去10年里最具创意的中国设计师品牌,那么无论以何种标准来看,STAFFONLY都会入选其中。
由Une Yea与师墨和Cory三人在2015年创立,STAFFONLY正如其名字所暗示的一样,从一个最基础的“制服”概念开始不断向外扩展。在过去的10年里,品牌围绕着社会身份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并用一种极其严密的创意逻辑,将深刻的思考转化为一种可被大众所理解的戏剧化场景呈现。


STAFFONLY2021秋冬系列
譬如她们会将“家庭煮夫”的身份,以一种舞台剧的形式呈现在一场时装展示中;也会将习武之人的精神与日本热血动漫中的妆造结合;会将金融人士的形象与骑牛士的形象相结合,在高空写字楼的秀场里用一场极具仪式感的表演来展现两者相通的肃杀形象;会将“虚荣”这一无法直接捕捉的概念转化为一场关于数字藏品的拍卖会,用人们的争相竞价来传递对“自恋”的隐喻。
她们会将“游牧办公”的生活方式落脚于一张巨大的床上,在一种介于正式和居家的服装呈现中展现着生活边界的愈发模糊;还会将“片场置景”中可能存在的失误与意外,转化为一种“信号错误”,用一种游走在真实与抽象之间的造型方式来重塑对“草台班子”的定义。
不难发现,在这10年里,STAFFONLY的创作随着制服概念和社会身份定义的变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概念先行”依旧是不变的核心。这种“概念先行”不仅体现在她们每一季社会洞察与幽默感并存的主题之上,同样也体现在她们与不同创意伙伴的积极合作之中。
STAFFONLY的每一场时装秀不仅有特意编排的表演情景,而且也有与概念相匹配的背景音乐对概念进行“补充说明”。那些充满故障音效的电子旋律,秀场上失真的舞台造型,加上模特们突然“故障”的走秀方式,这一切都保持着概念上的高度一致性。


STAFFONLY 2025春夏系列
在与其他品牌进行联名合作时,她们也绝非简单地将彼此的符号进行拼贴,而是从概念入手,积极思考如何在保留双方特色的同时,将概念进行凸显。譬如与手袋品牌Pabe Pabe的合作,STAFFONLY就将后者颇受欢迎的电工包转化为充满幽默感的百宝箱。
甚至是当你浏览STAFFONLY的社交媒体时,同样能感受到那种“创意社群”的氛围—她们并不仅仅关注品牌本身的内容,同样也会从设计概念出发,拓展出与不同领域创意人士的对话。相比起一个单一的设计师品牌,STAFFONLY更像是一个时刻充满着奇思妙想的创意集合。
正如Une在采访中说的,STAFFONLY的理想“不是一次华丽的发布,而是一个能持续发声的社群。希望更多创作者、合作伙伴和消费者,都能成为‘STAFFONLY的共作者’。”在经历了“磕磕绊绊,但绝对不会无聊”的10年之后,STAFFONLY正在往更具创意,也更加开放的方向上前行,继续以好奇为指引,给观众们呈现出一个又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
Q&A
你会如何总结STAFFONLY这10年?
我觉得这10年是“磕磕绊绊,但绝对不会无聊”的10年。我们一路在尝试,在撞墙,在不断调整节奏,每一季都有它独立的性格和完成感。STAFFONLY的10年不是一条笔直的成长线,而是一连串实验与修正的集合。就像建筑一样,我们一直在加层、拆墙、重新布线—但结构始终没变,那是我们最早的信念:保持好奇、保持行动。
“ 制服”是STAFFONLY创作的一个核心元素,10年后,你对“制服”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这10年来,“制服”始终是我们讨论社会分工与身份建构的入口。早期我们创造了“金融骑牛士”“屠夫”“家庭煮夫”“片场置景”等角色,用这些职业隐喻去表达社会秩序与个体差异。那时候的制服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它是一种社会隐喻,也是一种身份的浪漫。
但如今我们发现,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角色感也在塌缩。每个人都在多个身份之间切换,而“职业”本身已不再是稳定的。因此,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让“制服”重新被定义—不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一个可被协商的符号。我们更需要重建服装与职业感之间的链接体系,让它重新成为被理解的符号和被使用的结构。
STAFFONLY的创意呈现,从10年前到现在有什么变化?
10年前,我们更多关注“如何让作品被看到”。但现在,我们更想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创作系统。我们的理想不是一次华丽的发布,而是一个能持续发声的社群。希望更多创作者、合作伙伴、消费者都能成为“STAFFONLY的共作者”。我们不再只是“展示”一个时装系列,而是通过时装系列搭建一种持续生长的叙事系统。
如果能对10年前的自己说句话,你会说什么?
“ 别害怕,迈出去。”年轻的时候,总想把一切都想明白才开始,但其实很多答案只有在行动里才能找到。无论是创作、经营,还是合作,人最怕的不是错误,而是犹豫。
你觉得10年后的STAFFONLY会是什么样?
我希望10年后的STAFFONLY不仅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套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它可能包含出版、展览、社群甚至教育计划。如果有一天我们能把“服装”变成一种媒介,让人们借此看见自己,那应该就是我们最理想的状态。
陈序之
XU ZHI

以追求现代审美和手工艺为品牌叙事基调的XU ZHI,在过去的10年里不断地调整着工艺、时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设计师陈序之起初以一种细腻的叙事手法将工艺应用在现代时装设计上,而后在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中,又将这种独特质感的工艺逐渐转变为了日常生活的注解,并打磨出了更为成熟的设计语言。这种浪漫与理性的平衡,旨在营造更广泛的美学体验。
当流苏在风中轻轻摇曳,10年光阴已悄然流逝。属于陈序之的10年,是寻找到日常与艺术平衡之道的10年。
相比起特定的时装风格、工艺,这个更像是某种“方法论”的时装创作环节,很难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以及消费者。
无论是对于国际大牌还是独立设计师品牌来说,如何将工艺以一种大众都能理解的方式呈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功课——毕竟如果我们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复杂工艺的使用往往伴随着更高的价格和更为艺术性的设计表达,要想让大众以一种舒适的心态接纳它的出现,自然是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
10年前,陈序之成立了自己的时装品牌XU ZHI,他以工艺为时装叙事的核心,将复杂的技法转化为摩登的设计语言——这在彼时的中国时装设计领域仍属于少见,大部分以工艺为主打的设计师品牌往往会选择用华丽或古典的风格,让这些他们引以为傲的技法得到最为全面的呈现。

XU ZHI 2025春夏系列
但陈序之从一开始就没有遵循这种传统的创作思路,回看他发布的首个时装系列,你便会发现如今我们所熟悉的许多创作语言在彼时已经有了雏形——那些品牌标志性的编绳流苏工艺被应用在了裙装、上衣和外套之中。相对于工艺上的复杂,陈序之在时装廓形上的选择则相当的简洁,这些看似基础的时装款式反倒为“工艺”留有了足够的表达空间。
“在创作2016春夏系列的那一年里,我就一直在研究编绳流苏工艺,并以此创作和开发面料,整个过程的感受非常平和。那种安静的力量,我现在回过头去感受也记忆犹新。”陈序之如此评价自己的首个系列,也正是因为这种力量,让XU ZHI2016春夏系列一经发布就收获了颇多关注。陈序之也在2016年被 Fashion Asia Hong Kong 评为“亚洲十大焦点设计师”之一,2017年又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亚洲区“30岁以下值得关注青年才俊三十人(30 Under 30)”之一。




XU ZHI2026春夏系列
虽然陈序之在设计中努力让每一件单品都有属于当下生活的应用场景,但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工艺并非属于日常,他需要不断调整和重新创作来让工艺更好地服务于日常生活。于是在过往的10年里,他不断创作,让工艺不再只是时装画布上的色彩纹理,更是一件服装表达上的必要组成部分。
他开始尝试将工艺与漆皮、牛仔等更适合生活场景的面料进行并置呈现,也开始让时装的廓形变得更为多元。譬如我们可以在XU ZHI2018春夏系列里看到他对于工艺和材质碰撞的尝试,也可以在2018秋冬系列中感受到他让时装有了更艺术化的呈现。在2019秋冬系列中,他又将设计从女装拓展至了男装领域,并用更锋利的时装语言来赋予工艺别样的气质。随后的2020春夏系列,他开始进入了一种更浪漫、更都市的创作情绪之中,一连几个系列都赋予了工艺更轻盈的质感。
Q&A
还记得10年前创立XU ZHI的故事吗?
10年前我从中央圣马丁毕业,很自然地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当时认识了Tube Showroom的Zemira,她带着我进入了上海时装周,认识了非常多的媒体和买手,于是XU ZHI自然而然就诞生了。当时我也觉得时装是我一生的热爱,不会有别的更加想要做的事情。
你觉得现在国内的时装设计环境和10年前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飞速的成长,很多新的趋势比如直播,甚至领先于全球市场。消费者直接参与并改变时装行业创意的走向越来越明显。
工艺一直以来都是XU ZHI品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10年里,你觉得工艺与服装设计之间的关系有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
有非常大的变化。我们的工艺并非适用于日常,所以对于如何把工艺转变到日常的时装之上,我们有过非常多的尝试,每一次尝试都会产生新的变化,而新的变化也会伴随着新的挑战。
你的个人生活状态会怎样影响XU ZHI的创作?
我之前是伦敦和上海两边跑,加上参加国外的时装周,整个人状态都很紧绷。2020年之后我就一直居住在上海,回国后有了非常强烈的安定感,整个人不那么的焦虑,做出来的衣服也更加踏实,更加松弛。
你是否已经找到了一个商业和创意之间的合适平衡点?
永远在寻找。这个问题很像是在问如何用创意得到商业回报,我觉得二者是流动的,一个作品做完,一件衣服卖完,时间就来到了明天,一切要重新开始。
如果要给10年前的自己提供一个建议,你会说什么?
不要太着急,不要太焦虑。
你觉得10年后的XU ZHI会是什么样?
期望能有更成熟的面貌、更好的作品、更好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