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语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份报纸都是历史的注脚。1980年创刊于春城昆明的《春城晚报》,已经和云岭大地共同走过了45个春秋。走进云南省图书馆,翻开那些泛黄的老报纸,尘封在字里行间的过去,记录下的是云岭大地发展的日新月异,是城市变迁的沧海桑田,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
岁月流转,陪伴了几代读者成长的《春城晚报》,也从“纸上”发展到了“线上”,再到如今的“掌上”,在“春城晚报”和“开屏新闻”双品牌的驱动之下,成为了云南媒体类型最齐全的媒体之一。
历史的光辉照亮了现在,时代的脉搏引领着我们继续创造未来。让我们一起坐上“开屏时光机”回到过去,用那些定格在旧报纸上的瞬间和正在发生的当下一起,共同勾勒出时代的脉动与社会的变化,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之间穿梭,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翻开1985年11月27日的《春城晚报》,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热带水果的报道中记录:当时记者在西双版纳采访时买了一个椰子,带回昆明后发现,家中十几口人仅有两人吃过这种热带水果。彼时的云南热带地区,虽流传着“头顶芭蕉,脚踩菠萝,摔一跤还能抓一把花生米”的民谚,西双版纳等地也盛产无眼菠萝、椰子、芒果等十余种水果,但偏僻的地理位置和落后的交通条件,让这些鲜美果实难以走出深山。“运不出去、卖不上价”的困境,让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热带水果更多只是当地人的“庭院珍味”。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云南热带水果,早已从“养在院落无人识”变成“香飘四海人人知”。从种植端的规模化突破,到运输端的高效畅通,再到品类的中外荟萃,云南热带水果的发展历程,完整展现了其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市场走访:“热带风情”小众鲜果成昆明市民游客新宠
20世纪80年代,云南市场上的热带水果以本土品种为主,除了菠萝、芒果、香蕉等常见品类,椰子、榴莲等都属“稀罕物”,普通家庭难得一见。即便是在热带水果产区,品类也相对有限,消费者选择空间较小。
如今在昆明的各大超市和菜市场,随处可见品类丰富的热带水果。牛奶果、释迦果、莲雾等以往仅在热带地区常见的水果,如今整齐摆放在货架上,成为市民游客日常采购的新选择。
“以前想吃莲雾,得托朋友从海南带,现在下楼逛个菜市场就能买到,新鲜又实惠。”正在挑选水果的市民张阿姨拿起一盒莲雾说道。除了大观篆新农贸市场这样的本土市集,昆明的连锁超市和品牌水果店也纷纷设立热带水果专区。在一家连锁水果店里,芒果、榴莲、山竹等常见热带水果占据了“半壁江山”,价格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摊主刘女士在大观篆新农贸市场经营水果摊已有八年,她明显感觉到近年来热带水果的受欢迎程度持续攀升。“以前主要卖本地的苹果、梨和常见的香蕉、橙子,现在热带水果的品种越来越多,销量也越来越好。”刘女士一边给顾客打包刚称重的榴莲,一边介绍:“我们家的热带水果一部分来自本地培育基地,比如元江的芒果、景洪的菠萝,另一部分是从泰国、越南等国家进口的。像这款榴莲,每天早上到货,基本一小时就能卖完一批,外地游客爱尝鲜,本地市民也常回购。”
“现在家里的水果盘每天都不重样,孩子喜欢吃榴莲,老人偏爱山竹,我自己则喜欢尝试各种小众品种。”市民李晓文笑着说。热带水果的丰富多样,不仅让餐桌更具风味,也让日常生活多了一份新鲜感。从曾经的“稀罕物”到如今的“家常菜”,热带水果在市场的普及,让市民游客切实品尝到了热带水果的独特甜味。

科技赋能+模式创新,榴莲在云南落地生根
热带水果在昆明市场的“走红”,离不开本土培育技术的提升。近年来,云南不断探索热带水果种植技术,建立规模化种植基地,培育出的芒果、菠萝等品类,凭借口感醇厚、甜度高的优势,深受市民游客喜爱。
20世纪80年代,云南热带水果种植多为农户自发零散种植,品种单一且缺乏技术指导。1983年起,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从马来西亚引进无刺卡因无眼菠萝,发展五千多亩种植基地,还创办果品厂加工果脯、果汁,让芭蕉干、菠萝干成为省级名特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这是云南热带水果规模化、产业化的最初尝试。
如今,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让种植格局发生深刻转变。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农户贾国华十年前随手丢弃的一颗榴莲种子,长成的果树历经多次寒流考验后稳定挂果,经专家鉴定为适应性极强的金枕榴莲。这颗“偶然”的种子,为当地种植榴莲提供了重要思路。“2023年,勐腊县将榴莲列为重点培育产业,邀请马来西亚热带农业专家,以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热作所的团队开展实地勘测,引进金枕、黑刺、猫山王等优质品种。目前,勐腊县在勐满、勐捧、勐伴等地开展试验示范种植,面积达1000亩,部分植株已实现初花初果。”勐腊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育介绍。
针对榴莲种植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的产业难题,当地探索创新种植模式。勐腊汇农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肖赛介绍:“榴莲树从种植到丰产通常需8至10年,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我们创新‘黄晶果套种榴莲’模式,以两年即可丰产、亩产值达3万元的黄晶果‘以短养长’,待榴莲丰产后亩产值有望达到8万元,既缓解了资金压力,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

立体交通网络成型,解锁热带水果流通新局
除了本土种植技术的提升,海外引进渠道的畅通也是让热带水果在昆明市场的“走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物流运输的发展和海关通关效率的提升,榴莲、山竹、释迦果等进口热带水果也能以更快速度抵达昆明市场,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水果。
“通过空运途径,让昆明人民吃上西双版纳的芒果”,这是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热带水果运输的美好期盼。彼时,交通不便正是制约云南热带水果外运的最大瓶颈,即便有优质果品,也常因运输周期长、损耗大而难以远销,加工成果脯、果汁成为当时无奈却有效的选择。
如今,立体交通网络让“新鲜直达”成为现实。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进口鲜榴莲达155.98万吨,进口额497.46亿元,市场需求持续攀升。中老铁路的开通,加上磨憨铁路口岸的高效通关流程,让东南亚热带水果得以快速进入中国市场。昆明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经中老铁路进口的农食产品货值达60.9亿元,同比增长38.1%,其中热带水果进口量超17万吨,同比增幅46.5%;依托中老铁路的运输优势,磨憨铁路口岸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鲜榴莲进口铁路口岸,源源不断为国内消费者输送新鲜的“热带风味”。
除了国际通道,省内交通网络也日趋完善。空运、高铁、公路联动发力,让云南本土产热带水果实现快速流通。曾经“养在庭院”的火龙果、菠萝蜜,如今从采摘到端上市民餐桌,最短只需数小时。运输条件的改善,不仅降低了损耗、保障了新鲜度,更让种植户彻底摆脱了“丰产不丰收”的顾虑。
统筹 孙琴霞
开屏新闻记者 张田睿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勐腊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