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彦宗
2024年6月9日,四川成都27岁女子小雅在自家门口被同小区居民梁某某捅伤致死。小雅从小成绩优异,在成都外国语学校读书,高中保送北京外国语大学。部分网友称,受害者母亲炫耀孩子招杀身之祸。11月18日,小雅母亲接受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采访时回应,自己从未炫耀,从不张扬!女儿保送北外时都没有请客吃饭,仅仅只是告诉了周围最亲近的亲戚和两三个朋友。
11月20日,小雅被残杀一案在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极目新闻报道,开庭前,小雅母亲举着女儿的照片,希望大家记住女儿的脸,说这样她就不会真正死去。无论是小雅妈妈在法院前举牌,还是她驳斥流言蜚语,都让人心情复杂。一个无辜的人不该这样被杀死并被曲解,蒙受莫名其妙的责难。
资料图,图文无关
说35岁的梁某某残杀小雅,是一点也没夸张的。起诉书显示,案发当天13时许,梁某某携带刀具在该小区内无故敲门滋扰至小雅家门口。在保安到来后,小雅打开房门质问梁某某,随即二人发生争吵。梁某某使用事先准备的刀具对小雅头面部、胸部等部位切划、捅刺十刀。小雅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是,“糟了,被捅刀了。”
小雅被杀后,媒体报道了她短暂的优秀生涯,在校一直是好学生。可能是因为这些背景,让一些网友揣测梁某某杀死小雅,是因为“嫉妒”。小雅妈妈澄清,凶手与小雅并不认识,彼此之间完全是陌生人,不存在因为“优秀或炫耀优秀”招致杀人之祸的因果关系。这种不实之词可以休矣。
一名无辜者被凶残杀害,矛头不是指向杀人者,而是指摘被害人的不是,寻找各种缺点,来为被杀找依据,体现的不只是冷血,还是完美受害者理论的一次次重现。挪威犯罪学家尼尔斯·克里斯蒂1986年提出这一假设模型,核心是揭示并批判社会中一种苛求受害者完美无瑕的不合理现象。
这些人之所以苛责受害者,不是为了寻找真相,而是为了安抚自己内心的恐惧。在他们看来,施害者不会无缘无故地杀人,不然自己就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无差别攻击的无辜者。他们宁愿相信,是受害者做错了什么,才招致杀身之祸,而只要我不犯同样的错,就能逃过一劫。
基于这种心理,这些人千方百计地在受害者身上挑刺,实在挑不出来,就寻找家长的不是,没有问题也要制造问题。别说小雅妈妈没炫耀优秀的女儿,就算她炫耀,也绝不是梁某某残忍杀害小雅的理由。
在本案中,对小雅妈妈并不存在的“炫耀”搞所谓的质疑,哪怕不揣测其动机,实际上也会转移对凶手梁某某的关注。这种有意无意淡化罪责的网络谣言,不仅对小雅妈妈造成二次伤害,对防范类似悲剧,也只会起反作用。

成都市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显示,梁某某在杀人后,被鉴定为精神分裂,杀人时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虽然此前案例中,也有精神病凶手被判死刑并立即执行的案例,但在一审判决之前,小雅妈妈始终不放心,她希望凶手判死刑并立即执行。她否认“炫耀遭杀”的网络谣言,不仅是澄清事实,更是澄清受害者无过错,尽可能地促使舆论毫无争议地站在小雅这边。
对其他人来说,站在“精神病不是免死金牌”这一原则立场下,不只是支持小雅妈妈为女儿讨公道,也是社会对法治公正的期待。那些无论出于什么想法,想要责怪受害方的奇怪言论,都该收敛起来。
小雅完完全全是无辜的受害者,而杀人凶手涉及精神病,让法庭的量刑定罪蒙上不确定性。凶手父母在发给小雅妈妈的道歉信中有言,“你的女儿失去了生命,可我们的女儿失去了自由”。哪怕立场有别,这种措辞也属强词夺理了。
起诉书提到,案发前一年,因精神异常,梁某某经常无故与家人吵闹、摔打物品,无故窜至其他住户门口,进行滋扰辱骂,被民警警告。梁某某不仅没有收敛,此后还随身携带刀具等器械,继续对部分住户敲门滋扰。梁某某的行为如此异常,如果家人和相关部门早点采取措施,将她送去医院诊断、治疗,是不是可以阻止她行凶?
真正该反思的,是如何及时识别潜在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而不是盯着受害者找漏洞。对于犯案的精神病人,只要还有刑事责任能力,就要为其罪行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样家属才有严格监护的动力。但愿一审开始的判决流程能援引类似案例,给小雅妈妈及其支持者期待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