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住房城乡建设部李晓龙副部长在答记者问中,介绍了推动引导新材料的应用情况,其中提到的“自修复混凝土”正是能够显著提升建筑性能的新材料典范。
这一来自官方的认可,预示着建筑行业正迎来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曾经冰冷坚硬的混凝土,被赋予了“生命”的特征——自我修复的能力。
01
自修复混凝土推广应用
2019年,福建省建筑防水行业协会会员单位--山东贝瑞斯防水科技有限公司首创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并写入国家标准图集,行业首例。
2022年,国家发布防水最高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55030-2022,明确规定:“地下工程防水设计工作年限不应低于工程结构设计工作年限”,由于附加防水层都无法保证与结构同寿命,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才是防水之根本。
2023年,国家发改委第7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混凝土自修复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鼓励类-十二建材类-11小项,总第30页
如今,行业对于混凝土结构自防水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但是,混凝土水化反应的凝固机理决定了微裂缝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裂缝,再高抗渗等级的防水混凝土也会失效,针对这一棘手问题,“自修复混凝土”重要性日益凸显。
02
自修复混凝土作用机理
“自修复混凝土”的作用机理是在混凝土中掺入带有自修复功能的特种外加剂,让原本被动承受伤害的材料,具备了主动响应、自主修复的能力。

它具有极强的渗透扩散能力,可渗入胶凝材料分子内部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枝状结晶体,填充混凝土中的毛细孔隙,修复混凝土微裂缝,降低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生成,并可改善混凝土物理性能,提高混凝土抗渗、抗压、抗裂等性能。
03
自修复混凝土价值体现
自修复混凝土的价值,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在于其对建筑行业范式的重构。
✔ 在安全层面:即时即刻的裂缝修复,从根本上遏制了“小病变大病”的结构退化路径,提升了建筑的本质安全水平。
✔ 在经济层面: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维护成本得以显著优化,采用自修复技术的建筑,会大大降低后期运维成本。
✔ 在可持续发展层面:减少频繁维修带来的材料更替与建筑垃圾,为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从“被动防水”转向“主动修复”,建筑,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静态存在,正在被赋予动态的生命力。“自修复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必将彻底解决建筑渗漏难题!
来源:土木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