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民
庭院经济是农民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其周围为基地,以家庭为生产和经营单位,为自己和社会提供农业土特产品和有关服务的经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经过长期实践,西安庭院经济已从简单的农家乐发展成为盘活乡村资源、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形式。
——西安庭院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绿色消费、体验消费、田园消费、个性化消费等新型消费形式的不断涌现,西安庭院经济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发展形式。一是特色种养形式。以特色花卉、果蔬种植为主,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发展庭院认养、寄养项目。企业提供种苗、技术和保底回购,合作社组织农户,农户利用庭院实施生产,同时引入金融贷款和种植保险,降低农户风险。例如,长安区太乙宫街道的“兰花寄养”项目,带动超百户农户,户均年增收超过1000元。二是农旅融合形式。将农事体验、田园观光与民宿、餐饮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利用宅院和自然资源,发展精品民宿、餐饮、咖啡茶饮等。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和游客。例如,临潼区东安村发展民宿集群,产业年收入达2000余万元,带动就业400余人。三是文化赋能形式。以庭院经济为起点,实施产业联动,延伸产业链,挖掘乡村民俗、非遗技艺,将文化元素融入庭院,发展加工、文创、研学等业态,并与区域重大活动平台对接,提升品牌影响力。例如,长安区滦镇街道乔村引入“萌象研学”手工陶艺作坊,将“小庭院”打造成了“增收院”。四是资产盘活形式。通过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将闲置农房统一流转,改造为商业设施,村集体统一租赁、改造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引入专业企业运营,发展民宿等产业,村民获得租金、分红和工资收入。例如,临潼区毛湾村将闲置农房改造为“湾塘·见山”精品民宿,村民每年可获得分红,并在民宿就业。
——西安庭院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一是产业同质化与特色危机。许多民俗村和庭院项目缺乏独特创意,业态局限于小吃街、仿古建筑,导致游客审美疲劳,难以形成回头客。二是基础设施与服务的短板。庭院农业土特产品与服务的高效供给离不开基础设施、物流、交通等产业的合理布局。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要将数智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庭院经营集约化,在有限的空间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此外,部分乡村的垃圾污水处理、公共卫生、餐饮住宿标准等基础服务设施跟不上产业发展速度,影响游客的满意度。三是资金匮乏与人才短缺。庭院经济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户,普遍面临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既懂农业又懂文旅和管理的专业人才,这也成为制约庭院经济长远规划和市场拓展的难题。
——西安发展庭院经济的创新举措。一是精准定位与打造特色品牌。避免低水平复制,深入挖掘本地的农耕文化、民俗技艺、特色物产,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依照自然资源、文化传统、产业基础方面的优势,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业态。例如,有景区资源的可侧重民宿餐饮;有农业基础的可发展特色种养。二是强化基础设施与规范管理。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污水处理、垃圾收运、农村改厕等公共设施的投入。除了改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还要对庭院加强路、网、水、电、气等设施的供给,着力打通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保障人流、物流、信息流等高效畅通。同时,建立并推广休闲农业与民宿服务的行业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的监管,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三是加大政策与金融支持。一方面,可争取省市级相关资金补助。例如,陕西省对“五美庭院”特色村和精品户的专项补助。同时,关注地方政府在用地保障、项目审批、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探索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针对性强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产品,为庭院经济的发展注入金融活水,解除后顾之忧。四是人才引入与三产深度融合。首先,庭院经济需要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要注重高素质农民培育、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及专业人员下乡等为庭院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其次,要引导庭院经济从单一的餐饮住宿向“吃住娱购”一体化体验转型。将庭院与周边的景区、田园、文创项目串联起来,设计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能够深度停留和消费。
(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